筆者1990 年1月8日來港至今逾32年,見證香港回歸25年,對自己的衝擊及影響巨大。筆者是一名樂觀務實的理想主義者,香港這中西文化交匯的彈丸之地,是培養自己價值觀的土壤,不管好壞,不管自己將來身在何方,都令自己注定和她的關係不可地切割。1990年時期香港移民潮盛行,自己懵然不知,因為自己仍是新移民; 2020年時期香港移民潮再次盛行,身邊的朋友或已移民,或計劃移民,自己也早已計劃移居,培養一個全球觀更強的家庭。
恒生指數在過去25年間只有數千點變化,但總市值已由1997年6月底回歸前的約4.3萬億元,膨脹至去年底逾42萬億元。自己在2006年初次接觸股巿,踫上港股直通車的熱潮及2008年的次按爆破,個人資產一下子經歷了急速膨脹和急速收縮,空歡喜過一場。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潚,港股前後整整跌了20,000點,直至美國聯儲局伯南克不停放水、內地温家寶也放水數萬億元人民幣,香港股市才開始回復動力,但同時也要應對歐債危機,直至2009年方見底。2015年出現了首次炒滬港通大時代,泡沫很快又爆破。
美國自2018年開始收水,港股下跌,2019年聯儲局鮑威爾突然開始減息刺激經濟,帶動股市向上,直至2021年初見頂,接著便是大家熟知的後疫情年代。近年港股處於回歸以來最低潮,因為內地加強各行各業的監管,市場氣氛甚差,猶如之前股災的混合版:2000年科網股翻版,就是現在新經濟股爆破;2008年的美國地產爆破,現在是內地地產爆破;加上2003年沙士疫情,正正是現在的新冠肺炎,一次過現身。
現時港股低位約20,000點左右,沒有太大幅度下跌,現在大概跌了三分之一,少了一天內跌逾千點,市場鎮定了很多。巿場不斷在炒疫情放寬的股份,接著又炒地產政策放寬、監管放鬆,既往不咎地炒復甦。對於恒指在過去25年只有四五千點升幅,雖然指數變化不大,但有個別公司很強,情況有點像A股,例如騰訊曾經走勢很強,但帶動不起其他股票。另外,恒指每次換血的時機一般,例如美團(03690)獲納入恒指時,估值極高。此外,傳統恒指成份股如香港地產股、滙控等,亦因市場口味變化,估值也有所降低。
現時港股最大的優勢是估值便宜,但香港的投資者信仰一直是樓; 美股標普500指數比較廣泛,總有一些東西能夠投資,故美國投資者的信仰是股票。同時港股自2021年之後,多了政策面的因素,強股騰訊遭監管風暴影響而急跌,令港股形象大打折扣。港股缺乏現時缺乏「隊長」,美國有『蘋果隊長』帶領住股市,甚至Tesla也算隊長,一堆公司帶領住造夢者的氣氛。
展望下半年,一眾發達國家已進入一個物價急升是常態的高通脹世界,商品價格高企、供應鏈瓶頸及俄烏戰爭帶來的深度衝擊,民生開支的上漲會再激化通脹,美國已帶頭為了遏止通脹而不顧短期陣痛及經濟衰退而不斷加息,其他國家如何應對?Decoupled China或可藉機走出一輪盛勢。
組合表現上半年表現未如理想,需要重温處理操作壓力的相應方法:
第一種是當市場出現變化,不再符合預期時,自然讓我們感到受壓。這種壓力其實代表著資訊的落差。正如步進龍蛇混雜的區域時,我們或覺得不舒服、危險,壓力是令我們警覺的保護機制,面對全新市況亦一樣。應對這種壓力的正確方法,需先暫停買賣,退後一步觀察市場,保持開放的想法及集中精神,重新制訂計劃。
第二種壓力是自製的,基於自我批判而聚焦失誤、懊悔而引發的負面情緒,容易令人疲憊及消極。完美主義的作手就是一例。需嘗試一些認知技巧,如尋找自己的情緒觸發點,及做一些呼吸練習等。
第三種壓力是當風險水平超過心理上可接受程度時出現。很多時交易者因極渴望賺錢,而說服自己眼前是一大良機,隨之增大倉位。注碼上升後,盈虧數字的波動度亦會相應向上。當市況轉趨波動,賬戶盈虧的浮動自然難以承受。由此產生的威脅感、壓力,與所冒風險成正比。改善方法是限注讓情緒上不再受困,如所冒風險不足,雖不會有壓力,卻會出現分心、挫折感(努力與回報不成比例)的問題。在兩者間的平衡尤其重要。
清楚壓力來源,可將情緒的影響降低;集中度提升,會對表現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