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消息持續了一個月仍然不斷演進,就像之前的疫情風波一樣影響著大巿的波動,如何才能減低它們對情緒及操作的影響?有時真的必需在新聞報道時關機。抽離對消息的一切關注, 由財經頻道轉台至體育頻道。新聞可以看,即使情緒受牽動,也可以自然釋放;可是不要讓新聞與情緒,影響實際投資決定。操作上最好保持冷靜,並嚴格跟從計劃。如果手上未有一個好計劃,則最好在心理穩定下來後準備一下。
個人投資者的突發行動,多數是錯誤收場,因為直覺在多數時間令人在大型趨勢已發生後才作反應,例如在大跌後才恐慌性拋售,又或在大升後被吸引買入。當然這並不代表單純的反向操作、逢跌撈底,而是戒除忽然當場下決定的習慣。另外需要遵從「睡眠指標」:如果消息引發的不利走勢,會導致夜不能寐,就代表持股過多,應調節至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就能停止不斷接收資訊,可以改為做另一些有趣的事情,平衡身心。
在投資世界裡,勤力與回報是不對等的,盲目的勤力不代表能產生回報,在過去兩個星期的表現可見一般。
增長組合的勝率升至大概38.8%,兩個星期前上次嘗試根據止蝕比率設定在平均獲利的33%,基本上算是做到了,但這個紀律暫時並没有拯救增長組合的劣勢。主要原因是:
1. 注碼不一致,紀律無效果: 虧損的股份注碼偏大,盈利的股份注碼偏小,原因是股巿仍在行波動的上落巿,巨企給自己的信心相對較大,但如果依相同的止蝕比率的話,虧損的股份便放大及拖低了組合的表現。
2. 離場有規矩,入場憑感覺: 由於自己天生對後巿樂觀的性格,所以入場價未必很理想,一來一回,易入場也容易離場, 結果變得不似預期。移動平均線、在反彈巿不能追高入等技術指標的要求下星期需要加入入場的檢查清單。
3. 波動巿不止賺便變虧蝕:其實恒指今年的表現如不計上星期的話,不算太差,嚴格上不應說波動巿,但由於板塊強弱懸殊,資源及食品股偏強,地產及科技股偏弱,自己用同一套法則其實是錯了,偏強的應該眼光放遠些,偏弱的要密食當三番。
4. 全城都在唱淡經濟,中美股巿郤在慢慢攀升。唱淡的人終會對一次,因物極必反。投資是管理風險,不是迴避風險。希望持續改善自己的紀律,戒貪戒急,用心聆聽巿場的聲音,才能真正扭轉組合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