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在中國政治和美國加息的陰影下一直尋底,對於投資者的耐性確是一大挑戰,隨時一鋪清袋無仇報。自己今年一再提醒美國的加息趨勢會比一般人的認知更堅定,但郤低估了中國政治整肅比所有人估計的都更頑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可以在逆巿中尋找奇耙的能力,又錯誤地把止蝕盤移走,以免重覆止蝕累積虧損,結果證明全都是錯誤的。
投資者失去紀律的結果真是恐怖,壓力之大竟然選擇逃避,但逃避又豈是上策?還是要重温一下止蝕盤的執行紀律。
「盡早止蝕;讓利潤滾存」是市場參與者的老生常談,但卻只有很少人付諸實行。財經作家Jason Zweig近日文章引用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根據一家國際經紀商提供的數據,選出19萬名使用止蝕盤的交易者,追蹤他們下單的習慣。結果發現近四成時間,交易者都不讓止蝕盤發揮功效:每當價格跌至接近預設的止蝕位,他們就會手動取消該指令,或推移至更低水平。價格愈跌愈多之際,他們推移的距離愈大。
止蝕難以執行,因為交易者往往將損失與自己的能力掛鉤,錯誤地認為某次止蝕後,自己便成為失敗者。與此同時,該資產止蝕後的走勢,也讓交易者牽腸掛肚,如果拋售後價格隨即見底反彈,容易構成心理上的二次傷害。倘若好死不死換入的新對象不升反跌,或跑輸原有持倉,更加是三次傷害。凡此種種,都令交易者留在原地未能下手。
Zweig參考撲克好手Annie Duke新作《Quit: The Power of Knowing When to Walk Away》的說法:要平和地接受損失,需要預先規劃。我們對於拒絕離場、放棄,有強大的偏執,當事實與感覺互相違背,我們會找方法無視現狀。
Duke的做法是預先設定「處決條件」(kill criteria),以判斷是否需要離場。處決條件指一項持倉需要符合事先同意的條件,否則便需要沽出。例如交易者認為某項資產可對沖通脹,「處決條件」可能設為:如通脹向上,而我的持倉下跌,意味自己看法有誤。所以如果通脹高於5%,而損失多於X%,我就要賣出止蝕。
設定甚麼作為處決條件,是交易者的自由。不過一經決定,則不能途中隨意修改。相比在波動市況中臨時起意,取消、更改止蝕,心態平靜時事先想清楚,可讓自己心服口服的「處決條件」,能妥善執行的機會較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