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球金融市場風高浪急,十分凶險。歐洲國家債務問題纏擾不休,意大利遭評級機構下調主權評級,希臘失業率高達16%,美國總統奧巴馬更高調宣布向富有人士和大企業加稅,以支援其總值4,000億美元(按:約3萬多億港元)的刺激就業方案。負面消息一個接一個,使本港市場亦人心虛怯。上月統計處公布本港經濟數據,第二季出口表現受外圍拖累,以致經濟增長只有5.1%。翌日即有大型銀行的經濟師分析指本港技術上已進入衰退,甚至有滯脹風險。
通脹續升溫 滯脹暫不可能
香港通脹繼續升溫不是新聞,但說會出現滯脹則不大可能。當大家注視着第二季增長放緩時,似乎沒有人留意首季經濟增長由初步的7.2%向上修訂為7.5%(見圖一)。2010年首季增長已高達8%,因此本年首季增長絕非源於基數效應。更重要的是私人消費實質增長持續加快,第二季更達9.2%。零售銷售數據亦與這個數字互相呼應︰7月零售額按年上升29%——增幅之大可能令人以為這是中國內地而非本港數據。
另一方面,固定投資亦表現優秀,第二季投資增長8.1%。現時香港接近全民就業,工資與租金上漲壓力高企,增加人手或空間(寫字樓或舖位)的成本太高,企業要擴大規模只能倚賴增加設備、電腦和培訓等以提升員工生產力,加上隨着各項基建持續上馬,私人和政府的資本開支只會有增無減。私人消費與固定投資佔本地生產總值近九成(按︰過去20年平均值),在這兩個部分的帶動下,縱使外圍經濟風起雲湧,要香港出現經濟衰退相信十分困難。
這一切一切,其實都在描述着一齣正在上演的電影:在全球經濟周期性放緩的氛圍下,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經濟,很難說完全「獨善其身」,但這環球周期性放緩卻被香港的結構性高增長所抵銷。筆者認為,在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的大趨勢下,香港看似「百毒不侵」只是整齣電影的一個章節。
2008至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期間,投資推廣署協助進駐企業的數目仍然節節上升(見圖二);單是今年上半年,海外到港公司近200間,已是去年總數七成。投資推廣署預期,今年成績勢將「更勝去年」。
歐美債務隨身 東方資金充裕
事實上,經濟重心東移不是一件新鮮的事。隨着新興市場如金磚四國等崛起,東方經濟為全球經濟帶來愈來愈大的增長動力,聯合國的世界投資報告亦顯示,2010年發展中經濟佔全球境外直接投資比重首次超越發達經濟體(見圖三)。金融海嘯只是加快了這個東移過程︰由於西方國家過去半世紀過度借貸以支持他們的消費模式,不斷把債務延續(roll over)。但正如筆者初出道時的上司,當時的亞洲投行界首席分析員說:「債務永遠隨身(Debt never goes away)。」
今時今日,歐美各國被迫推行緊縮政策,大幅削減福利開支,加稅甚至以倍數增加大學學費,以致公務員罷工、市民暴動,一切都源於這種不顧後果的借貸。無怪乎債券大王格羅斯最近亦撰文指「債務是邪惡的(Debt is evil)」。相比之下,東方經濟不但負債輕微,而且儲蓄率高,現金充裕,使得跨國企業亦愈來愈注視東方(特別是中國)市場流動性和龐大的潛在購買力。
這種全球經濟的重新洗牌對香港的影響極之深遠︰且看世界最大的化工企業巴斯夫(BASF)選擇繼續把亞太區總部設在香港——即使香港沒有化工廠;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在香港設立新的亞洲總部、名列「財富500」(Fortune 500)第四位(2010)的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亦在本港設立「全球增長及營運總部」,最近甚至有傳連法拉利(Ferrari)也希望在港上市。
商業世界內流動可以產生更多流動(Flows beget flows),以剛在港上市集資的奢侈品牌Prada為例:其實香港根本不是最多Prada最終消費者(end users)的地方,Prada關注的,明顯是中國內地的市場。但香港偏偏就有這個優勢:內地人深信在香港買到正貨手袋的機會遠比在內地城市高,所以才使尖沙咀的旗艦店門庭若市。亦因此,當Prada選擇集資市場,也是香港而非上海。
「流動產生流動」 造就港經濟
這正正造就了香港經濟最強的一環︰服務業輸出。服務業輸出不像貨品貿易,這邊廂把貨品造好隨即入箱上船,那邊廂即拿着客人的信用證提款。服務業輸出基本上就是「進口客人」﹕世界各地遊客不遠千里到香港消費,使用我們的服務,經濟得以蓬勃發展。
以Prada為例,製造手袋的生產綫不在香港,使用手袋的消費者亦(大部分)不是香港人——但偏偏,幫整間企業上市的投資銀行卻在香港,投資銀行家的花紅固然十分可觀;整條生產綫中利潤最深的零售部門又在香港,推銷員的收入亦水漲船高;甚至替顧客把「戰利品」捧回酒店的服務員以及開的士的司機也一併受惠。這一切都歸功於我們世界一流的服務水平。
結果,原本市場預期Prada的股價會比路易.威登(LV)低,最後Prada在香港的股價表現遠比LV出色。不難想像,作為Prada的主要競爭對手,假如LV選擇要在亞洲集資,也非香港莫屬。再想深一層,假如Prada和LV都在港上市,其他國際奢侈品牌會怎樣做?又想想,假如連國際一綫企業如沃爾瑪和通用電氣都把總部遷至香港,市值規模比他們小的公司又會否跟隨?這就是所謂的「流動產生流動」。
香港的服務業如此密集(佔本地產值93%),在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的大趨勢下,只要我們願意在這幾年努力鎖緊這些機遇,香港要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甚至超越倫敦,追趕紐約,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日可待。
(系列之四)
(香港黃金五十社區研討會︰www.hkgolden50.org)
撰文:林奮強 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
系列名:香港黃金50年系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