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之行由悉尼開始,經過紐卡素後再回到悉尼,行程十分順利,過程亦十分享受,當中有些感受和觀察值得記下。
1. 澳洲的最低工資為120元,假期法定大部份為雙工和三工,由於最低工資關係,所以基本貨品如地鐵或可樂的零售價格或交通費基本由12元起跳,即使在遊客區,價格的差異亦不是太大。價格的高低範圍幅度亦不是太大,餐廳基本60元起為基本消費,但100多元已可以吃得比很好了,當地150多元的餐廳已是香港300元以上的餐廳消費了,生活費的預算相對比較容易計算,生活質素的保障亦比香港來得高。
不過這個高的最低工資亦導致很多香港常見的工作崗位在澳洲不見了或少了很多,如酒店的服務員、遊客區或繁忙交通的秩序管理員、餐廳的服務員...... 自動化的應用讓我在紐卡素的酒店住了三天兩晚仍未見過一次服務員。報紙所見,新南威爾士州的失業率維持在4 .3%的創紀錄低點,也可能是一另一個原因,經濟的勢頭在隨處可見的樓盤廣告可見一般。House為主要居住環境,Apartment代表了巿中心地段物以罕為貴,或者市況兩極化,是全球市場的共同現象。好股/樓太貴,衰股/樓太廢,正常是很難找到理想的出擊機會,幾乎永遠都是要付出相當溢價去高追好股/樓。Blackmores由於中國巿場的份額不斷下降,而要找一位會普通話的CEO的報導或者是在澳洲生活的中國人的一個啟示。
2. 報紙見到雀巢和瑪氏等供應商準備停止供貨給澳洲超巿Coles和Woolworths,希望大幅提價,追回他們上升的生產成本,如上升了28%的電力、37%的穀物、10%的水果和堅果......在過去的時間,供應商是不會主動向主要零售商提出提價的要求的,受够了被壓搾的一些有影響力的供應商開始反擊,如果成事的話,甚或可在全球引發超級通脹。多年來一直被壓抑的通脹會否在聯儲局停止印銀紙,開始縮表開始,邏輯上看似說不通,但現實上政府不願經濟急速下滑,不想見到房產巿場崩潰式下跌,希望效法美國的資本操作令到經濟股市一直保持升勢,通脹保持在一個的低的正數的主觀願望,可能東施效顰,得到相反的結果。
70年代的高通脹(其實是滯脹),升幅集中在商品,例子有金價由US$40左右狂升上US$850,油價升幅也不遑多讓!當時CPI失控地上升,最終要等到聯儲局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上埸,把短期利率大幅推高至CPI之上,才能降伏惡性通脹這頭猛獸。今次「惡性通脹」仍未顯現在商品上,而是顯現在其他地方之上,例如超貴的香港樓價、負利率債券、千億市值的燒錢獨角獸,甚至比鬱金香狂潮更瘋狂的虛擬貨幣泡沫!一般人需要的東西,如住屋、子女教育,醫療/保險、食物/出外用膳、交通等等,通脹壓力偏高,而且部分項目的加幅非常大;而不需要經常換的東西就反而沒有通脹壓力,例如幾年先換一次的電腦及電視,每次換都可以享有更快/更高解像度/更高容量,新型號的售價甚至有可能不升反降。
展望五月,新聞所見中美貿易戰似已降温,但眼見中方官員為了世界各國應否使用華為設備建設5G基建,什麼道義上應使用啊、拒絕使用是愚蠢的選擇......越聽就越覺得奇怪,究竟華為的主事人是任正菲,抑或是國家呢?世人怕的正是華為與國家的關係,擔心一旦企業誠信與國家安全出現利益衝突的時候,華為會否放棄原則,聽從黨的指令侵犯世界公民的私隱?在中國正在建立的龐大信用系統和官員為了華為的設備而到處說項的表現,提醒理性的投資者應保持警愓,慎防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 再次出現。中國的企業管理世界觀和商業投資管理手段,或者是在大灣區生存的香港人的一個啟示。
投資及投機不同,投資選股要相當嚴謹,必定認同公司的生意有前景,投機則可以相對寬鬆,純粹博一段資金流向。因此防患未然,限制周期股的注碼,可以令撤退行動更加順暢。有些人還在揣測中央的心思,討論寬鬆政策是否仍然會持續,希望提供理據繼續睇好中港股票。其實大可不必,選股票重點在於公司的前景,即是執行能力,要靠政策幫助刺激需求的公司,根本好打有限,於是就比較難升。反觀如果是靠業績推動破頂,寬鬆環境是有助力,但還是本身真材實料打出來,會令人有信心長期持有。
2017年起年化回報率(R) | 14.3% |
預測二十年回報倍數(R) | 14.50 |
預測二十年回報倍數(0.75R) | 7.68 |
預測二十年回報倍數(0.5R) | 3.98 |
預測二十年回報倍數(2%) | 1.49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