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美仁投資報告(2020-11-1)

投資風險是不可能完全避免,最簡單的管理風險方法就是分散投資,因為不同的市場並不會同步上落,個別金融產品的表現也不會完全一樣。一般投資者以為藉著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便可設計出均衡的投資組合,所以便衍生出不同的基金組合,這類組合的波幅通常會低於投資在單一資產類別的組合。可惜透過這樣的資產分配,風險的表面「受控」只是建基於自然分佈的或然率,偏偏我們的歷史數據告訴我們現實的世界的投資回報或然率分佈基於偶發的重大事件,兩端(大升或大跌)的機會率會比「均衡」投資組合的假設為大。可惜一般人為了避免影響短期投資組合的表現,認為自己只要放長線,大可不用理會這種突如其來的大升大跌機會率,不過越來越密集的系統性風險已叫不少人重新注視如何控制好尾部風險。

2020至10月底的投資組合回報+15.3%(同期恒指回報:-14.48%, 標普回報:+1.21%, A股回報:5.7%),自2017年起的年化回報率為16.1%。過去一個月明知道美國選舉在即,一直小心翼翼,穩定為主,新股出擊,組合的回報在上星期尾仍可維持+21.6%,歐美的疫情在原本向好的趨勢中突然急轉直下,英法甚至要重新封城一個月,謹慎中的疏忽意然影響甚深,港股的發展兩極化走勢去到極致,組合不幸被復星旅遊文化、康希諾、中國人壽和阿里影業這幾隻復甦概念栽了一跤,幾間公司的股價在單周跌了超過10%, 拖累組合單周的表現跌了超5%,對組合的防守力過份自信,以至没有留意個股以至行業的強弱突然互易是主因,組合中暫時未有尾部風險的手段,止蝕的紀律必須要嚴守,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但基於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兩極分化,投資者普遍缺乏信心,對市場重大崩潰的擔憂是多年來的最高級別,但同時股票交易卻處於很高的水平。這種不穩定的組合並不意味着一定會發生崩潰,但亦表明發生意外的風險相對較高,應該謹慎,更凸顯在投資資產類別的多元化的重要性。

今次疫情似乎不會重演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但經濟必定嚴重下滑,人們知道疫情在未來好幾年都無法根除,因此幾年間都不會有大量民眾上餐廳及參加康樂活動,失業率將升到令人恐慌的水平,可能要好幾年時間才會全面回落。

文章寫於11月1日,但巿場的大喜大樂氣氛令自己的樂觀主義有點思緒不寧,寄情閱讀李祿的新書「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報告反而有點不知如何下筆的煩惱,不過跌超大巿的經驗畢竟是需要小心檢討的教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