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開始的反覆跌市,港股正處於估值修復階段,美國增長股在通脹升温下已經近乎腰斬,加息縮表的日程提前打散了好友的信心,大升大跌的機會在這大環境下皆不大,維持波動的局勢已經形成,由於Game Rules改變,單靠分散投資及靠選股趨吉避凶上年開始做不到防守要求,因為之前好公司升得太多,反而成為套現的主要目標,而且跌勢逐步蔓延,次次以為守到,結果都是陷阱,正正打中自己這幾年累積下來的投資經驗的死穴。馬死落地行,現時趨勢在中美俄力持續下應該難以突破重圍,唯有參考轉型改用好淡並行的策略,擇善固執以回報為判斷標準。希望新一年走出困局,再上層樓。
在這通脹加息的大氣候下,選股有些新趨勢不斷增強 : 日常用品股勝過奢侈品股,硬件股勝過軟件股,復甦股勝過宅經濟股,巿場更偏好低波幅股。傳統股板塊如內銀、內險、石油股因為切合通脹加息的主題而成為當前大熱,表面上好像醜股大翻身,不過升勢是否可以持續,則要視乎通脹加息的發展進程。控制通脹一直是經濟學的重要主題,過去十多年雖然聯儲局2009年金融海潚以來一直此起彼落,但除了資產價格不斷飊升外,一直只聞樓梯響而不見通脹數字的縱影,一般的解釋是因為顛覆性科技創新帶來的破壞性創新,加快成本下降速度,壓低過時商品的價格。
歷史總是不斷在重覆,也不斷地在演進,上一次遊戲規則的改變主要係2009年由聯儲局主導的QE,拯救了危在旦夕的美國房地產及金融資產,但郤令到無殼一族痛苦不堪;再對上一次遊戲規則的改變應是由格林斯潘一連加息戮破了一個非理性的科網股繁榮,引致股巿樓巿崩潰。但這麼多前車可鑑在前,投資人的非理性行為是否不斷減少呢? 現實看來,其實剛剛相反不減反增,今次的利息環境改變會否借鏡2001年科網股熱潮那次經驗呢? 根據報章上的評論,大致仍停留2009年的經驗。這種偏差將是一次財富大洗牌。
由心理因素所驅動的價格波動,是所有資產巿場的共同本質,非理性繁榮現象永遠與我們息息相關,亦是一個智慧型投資者不能忽視的一個思考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