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些波折,相比起人際關係的問題,經濟的問題郤是有邏輯得多,但有些邏輯遇著某些時機郤有未必可以派上用場,甚或因為時機問題根本不存在普通邏輯。自己過去一年的低潮比較漫長,要重新啟動,實在有必要先由一個TOP DOWN形勢分析,才可以從BOTTOM UP找尋投資機會。
匯率: 日元很弱,一年間由105升至144(+37%)兌1美元,歐元亦很弱,由0.84升至1(+19%)兌1美元,人民幣由6.5升至7.1(+10%)兌換1美元。英國使出大幅減稅增加國債的手段導致英磅急跌, 一年間由0.72升至0.90(12.5%)兌1美元。BITCOIN由68000元一直下跌至20000元, ETHE由4800元一直下跌至1300元。
債券: 二年美元國債由0.26%一直升至4.27%, 十年美元國債由1.33%一直升至3.83%, 三十年美元國債由1.67%一直升至3.78%, 十年英磅國債由1.04%一直升至4.12%, 十年日本國債由0.06%一直升至0.24%, 十年澳洲國債由1.7%一直升至3.9%
股巿: S&P由4500一直下跌至3600(-20%), 上證由3700一直下跌至3000(-19%), 恒指由26000一直下跌至17200(-34%)。
能源: 油價由80元升至120元(2022-APR), 最近又輾轉跌回80(2022-Sept), 天然氣由3.6升至9.6(2022JUL), 最近又輾轉跌回6.8(2022-Sept)
農作物: WHEAT由700元升至1340元(2022-FEB), 最近又輾轉跌回900(2022-Sept), CORN由500元升至830元(2022-APR), 最近又輾轉跌回680(2022-Sept), RICE由13元一直上升至17.1元,糖價由19元一直偏弱至18元。
貴金屬: 金價一年間由1700(2021-Sep)升至2000(2022-Feb), 最近又輾轉跌回1670(2022-Sept),銀價一直偏弱,由22元(2021-Sep)一直跌至19元(2022-Sep), 銅價由4.2一直跌至3.4元。
個股方面/巿場方向/波動比例/佈局策略容許下篇再分享現時的看法。 回顧今年的操作過程中,表現與預期出現落差。箇中原因比往年複雜得多,所餘的月份不多,只可儘快收拾心情,積極尋找可行的處理方法以保障今年的表現。
1:預期超越現實
在交易的成長途中,嘗試走捷徑,縮短學習過程、太快冒上太高風險。由於急需賺錢,未有讓自己走完整個學習曲線,開發技能、儲存經驗。所有以表現決勝的界別,如運動、音樂、演藝,都不存在數月即成的速食技能。投資亦應聚焦於學習與自我發展,沿途持續給自己評分,而不是單求盡快到達終點。
2:市況改變
分析交易紀錄,發現兩大問題:一是手法以造好為主,二是傾向超賣逆勢操作。這類做法在近期出現的大跌市、極端波動趨勢市尤為不利,未有調節,長期照辦煮碗,當然失利。必須重返基本,研究適應市況的作法,因為失利很多時只是未適應改變所致。
3:沒有善用強項
嘗試用不擅長的手法操作:明明定了以圖表型態的作出入巿場的訊號,無端產生長線看法,變成盲目持貨不再靈活;有時又忽然聚焦超短期走勢,「斬來斬去」。甚麼時段與手法,能帶來最佳回報?最滿意的期間,通常反映交易者的長處。交易者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呈現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仿效他人。
4:交易並不適合自己
何來動機毒害自己的生意?但平心而論,要在表現為本的界別維生,一將功成萬骨灰,並非人人共產。如不適合,不必強求成為職業炒家,應選擇最能發揮自我的工作。
1 則留言:
"人意"兄,很久沒有到訪閣下的網誌,剛路過想回應一下:
1. 十分同意交易的成長是一點一滴的,無論是技術和心態都需要時間去磨練,並不能速成。
2. 手法造好為主是因為一般所使用的交易工具都是以造好為主,或是造淡的成本較高?如果是短炒交易,順勢的勝率較高。逆勢操作的是股票?原因可能是把基本分析的概念混進了本身只用技術分析的買賣操作之中,變相股價越跌就覺得越抵買。
3. 或許可以分開兩個倉,一個是中長線投資倉,另一個是短炒倉,前者傾向多使用基本分析,後者就側重於圖表技術分析,可減少在交易上的矛盾。在短炒入市前,可以先想好當下的交易策略(包括應變策略),定好止損,計好風險回報比,可有效提高期望值並加強回報的穏定性。
個人認為仿效他人並不是壞事,"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尤其是學習成功的投資者/交易者的心態和生活習慣,這樣至少確保自己向著正確的方向走,走少了許多冤枉路。
4. 要成為成功的炒家的確不容易,但不要輕易放棄,加油!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