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再思價值投資

投資者主動對市場做底部判斷好愚蠢,是好危險的。投資始終係針對事件發生的概率做出判斷,尊重大概率事件係唯一能做的事情。

我們無法判斷市場嘅底在哪裡,但知道目前係熊市,是大概率事件。 在內外宏觀經濟狀況仍不樂觀的情況下,市場底部到與不到我不知道,但至少我知道底部未有確認,市場依然處在左邊,屬於大概率事件。 既然如此,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就很簡單: 耐心再耐心地等是唯一能做嘅事,等待市場確認底部後再投入大兵團作戰並不為遲。 

賣在機會率的左邊、買在右邊是投資的原則。 目前熊市其實是買好股票的好時機,但是買在左邊還是買在右邊仍是截然不同,這取決於你對風險的容忍程度與控制能力。 這樣雖然無法做出那種賣在頂部買在底部嘅花式表演,但卻能實實在在地迴避掉絕大多數潛在的風險。

越俎代庖去判斷市場底部並主動“買套”的行為,實際是將自己的資產暴露在風險中,類似投資達人彼得·林奇講的「嘗試接一把下落下的刀」,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儘管投資大師的箴言人人都知道都明白,但由於天天回報的錯誤期望和習慣性的低買高賣操作,散戶都在極端惡劣的熊市中頻繁短線進出、波段操作,以期望可能取得神級的表現。

買賣股票只需要按一兩個掣,能有閒置資金而暫時不買賣則需要相當的定力與經驗。 證券市場最大嘅特徵就是不確定性。 在這種特徵的市場中,機會的背面就是風險,必須學會適當“偷懶”,盡量少做判斷少做動作是非常重要的。 那種不顧市場大環境,對每一個可能的機會都不放過的勤奮行為,與其說是投資,不如說是一種代價昂貴的娛樂和消遣。

做投資和登山没有根本的區別,山總在那裡,投資機會總在那裡,你要先保證自己活著。

目前的港股和A股市場並非跌得唔夠,討論跌了多少是偽命題。 就如同非洲草原的旱季,旱其實夠旱,但各項環境條件似乎尚不足以促成一個雨季嘅到來。 這個時候,如何活著熬過旱季是唯一需要考慮的事情。

任何一個領域都會有天才,不應會去嫉妒他們。 這個證券市場肯定存在能在牛市大賺,在熊市也一樣賺大錢的天才,但大部份人不是。 在熊市度想去賺錢是基金經理的一種罪過,因為想去賺錢意味你會不顧大氣候做過一些危險的高難度動作,而且未來可能繼續做類似動作。 

投資是時間藝術

2020-23年是中港股市失落、傷心的一年,無論垃圾股還是藍籌股,股價基本都被腰斬。 好多信奉長期持有、價值投資嘅機構同樣損失慘重,長期投資在中港市場上再次受到了嚴峻挑戰。

投資是一門關於時間的藝術。 與好的企業站一齊,與時間站一齊,讓好的企業為你創造平均利潤,讓時間的復利把平均利潤放大,就是投資。

所謂的價值投資,可以簡單理解為買好的企業,如果係喺具有相當安全邊際的情形下買好的企業則更具備咗價值投資的實質。 好的企業最大的優勢在於,它能夠憑藉領先的技術水平、行業地位、優秀的管理能力等,最大限度去抵禦各種行業自身乃至宏觀經濟的衝擊而活下來。 而只要能活得耐,至少創造出平均利潤應係情理之中嘅。

考慮到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達到40年,這種長期存活的能力無疑是價值投資的必要條件。 一旦這種長期創造平均利潤的能力受到肯定,我們需要做的只係盡量給予具備這種能力的對象,在組合中發酵的時間長一些,而不要輕易人為終止這種發酵進程,就是所謂的長期投資。
何時精準主動終止這種發酵過程,就係時間的拿捏藝術!

換句話說,投資過程中大多數工作不是由投資者自己,而是由時間來完成的——發酵有個過程,這是自然規律。 任何壓榨時間,試圖在短期內獲取暴利的行為都是將自己暴露在風險中,都是對時間的褻瀆,因而最終必然受到時間的懲罰。敢于追求長期平均利潤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投資者。

任何被視為奇蹟的投資,必定難以延續,因為來自一個超越咗常規嘅歷程。 偶然幸運身處其中的人因此獲得巨大利益,係幸運而非能力。 而且,未來每每不可能擺脫那給他終身難忘的際遇,他們相信命運,希望每次都可以鴻運高照,次次都僥倖勝出,所有的榮光最終往往枯萎在自己嘅光環中。

價值投資亦不是一成不變的長期持股,價值投資巴菲特,在上世紀60年代末同80年代末兩次清空了全部倉位。即使在美國,遵循僵化的長期投資都存在問題。 如果在上世紀60年代末買入美國股票並持有到1980年,回報率基本係零。 如果在2000年買入美國股票,到2008年的回報基本也是零。

最令人沮喪的例子是日本股市。 日經225指數自1989年底創出38957點的高點後一路下跌,一直跌到2003年5月最低7603點,一直跌了整整13年,跌幅81%。在類似日本的市場中做機械的長期持股,你肯定會崩潰。

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

2024.01.21 02:35:05 21.0975

生日的前夕,完成了以為完成不了的渣打半馬拉松,2:35:05。

自己幾年前已想在40歲前完成一隻人生馬拉松,訓練多時,覺得有點距離,想以四拾五入,完成半馬拉松當作是人生第一隻馬。可惜事與願違,訓練中受了傷,後來診斷腰間椎間盤輕微突出,被迫休養生息。後來家庭關係踫壁,人生陷入一片混亂,所有事都開始不順,跑步訓練束之高閣。未忘初心,後來仍有報名參加渣馬半馬姑且一試,惜遇上疫情取消賽事。

2023年終於復辦,心神未定忘記報名。七月自己在事業上遭逢最大挫折,九月報名新一屆2024年的渣馬,希望一洗烏氣,捲土重來,浴火重生。10月中開始練習,11月頭已完成第一個Milestone,甚喜,以為未來9個Milestones指日在望,有望創佳績。未幾,腰間椎間盤突出復發,行動起床皆困難,甚為絶望,2023.12.24日的子夜彌撒中突然復原,未有即時開始練習怕觸傷舊患,始終核心痛楚未完全消失。

直至兩個星期前,表面樂觀的跑者柳俊江突然逝世,與及經歷了一次來港33年香港司法制度的流程後,自己作了很多思考,決定在跑步機上測試一下自己可否參加即將舉行的渣馬,小試牛刀多天,發現可能性,甚喜,復練,未有強練。家人得知我決定比賽及已完成的訓練,大仔預測我未能完成賽事,細仔預測我跑第一,有趣。

在抽筋中完成最後5公里,自己只想著堅持到終點,香港人真係跑得很快,Every Pace Have a Place,美中不足的是家人未能到場見證這一刻。

自己仍然相信2024年會是一個新的,好的一年。


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格隆:究竟怎樣才能過好這一生?

先簡單粗暴定義一下何謂“過好這一生自由、富足且有尊嚴地過一生。或者,至少後半生。一個非富非貴的普通人,究竟要靠什麼,才能過好這一生?

一外一內,外靠環境,內靠認知。

環境是你人生的一級資產配置認知,則是完全你自己能掌控的東西。

環境你或無法左右,但,至少,你可以選擇——當然,這種選擇,短期沉默成本或會很高,且需要大智慧,大勇氣,極不容易。但一旦做到,你人生的長期超額收益將會足夠大。那些終其一生,都在底層掙扎求生的人,絕大多數,是輸在了第二點: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堪稱膚淺甚至愚蠢,且終生不改。他們很多人,捱了一輩子打,卻從未弄清楚誰在打他。

先説外部環境。首先,生存的大環境,是能過好這一生的最核心要素,是人生的頂級資產配置——這是絕大多數人未能認清的一個最簡單道理——絕大多數普通人會把外部環境當成他人生模型裏只能被動接受、不能主動調整的常量,而去放棄選擇,乃至根本忽略。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集合你所有能支配的資源,然後在人生的每一個節點,都以資產配置的思路與要求,把你手頭有的資源,配置到最高效的地方。這一點對資源天生貧乏的普通人尤其重要。不像銜玉而生的人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反覆試錯,普通人一生中能集中和散耗的資源是天然有限的,你必須高度珍惜和重視每一次下注的效率。很多人之所以一生草草,沉淪下僚,只是因為他們在做人生安排時,從無資產配置思維,每一個動作都堪稱隨意、隨性,更無一級資產配置、二級資產配置的區別。諸如生不生孩子、孩子生在哪裏,上學走公立路線還是國際路線、房子是買還是租、如果買房是在自己的小縣城買還是去北上廣深買……諸如這些看似柴米油鹽的瑣碎事,如果抉擇不同,未來命運卻可能天壤之別。去看看紐約和倫敦的百年房價變遷史就知道了。

我們回到人生一級資產配置:大環境。

大環境究竟有多重要?我們不妨借用兩句話。

第一句是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一生為消除貧困而戰、有“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孟加拉人尤努斯説的:“最好的樹種,種在森林裏就是大樹,種到花盆裏就成為高不過一米的盆景。這不是種子的錯,是盆容量大小的問題。這個花盆,就是我們的社會

第二句話是:“歷史書上最輕描淡寫卻又最觸目驚心的一句話是:我們走了一些彎路。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時代的一個迴旋,於個人,或許就是一輩子。”

二戰後亞洲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是緬甸,但經過軍政府70年的治理,這個國家已淪為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你生命的70年如果恰好與這個階段重合,你用盡全力,也大概率過不好這一生。類似例子還包括擁有3000億桶石油儲量,卻只不到三千萬人、曾經拉美最富有的委內瑞拉,擁有1560億桶石油儲量、上世紀70年代亞太最富有的伊朗,但如果你是生活在1979年之後的伊朗,或者是1999年之後的委內瑞拉,哪怕你擁有愛因斯坦的天分和米開朗基羅的才華,你也大概率一輩子籍籍無名,戰戰兢兢,苟且一生。

我們自己兩千年曆史的干戈征伐也説明這一點。秦漢交接短短十年,在籍人口從約3000萬一口氣跌落到約1600萬,近一半人口死於戰火。從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晉滅吳,這一百年大致算三國時期,在籍人口從約5600萬減少到約1600萬,70%的人口沒了,這就是曹操詩中描繪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哪怕是最強大的唐王朝,安史之亂8年時間,在籍人口從約6800萬跌落到約1700萬,8成的人口消失了。最後一個王朝滿清,13年太平天國的結果是,“江南十室九空

你看小説、電視劇裏描繪這種時代金戈鐵馬,波瀾壯闊,英雄輩出,但,前提是,你不是被張獻忠的軍隊丟進磨盤磨碎充作軍糧的那一個,也不是“江南十室九空”裏的那個九空。

秦漢以來兩千年曆史,因戰亂非正常死亡的人數超過了6億。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課題,課題裏的結論是:滿清一朝276年,留下了後代的人,只佔總人口的約13%。其他人,都在各自戰亂、饑荒、疫病中消逝無蹤。

讓你穿越回任何這某一時間段,不要説過好這一生了,你但凡有活下去的勇氣,我都服你。

再舉一個離我們很近的例子。上世紀,數千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如果你也出生在那個年代,你唯一的機會在於決不放棄,田間地頭始終堅持學習,這樣在1977年高考時,幸運地成為77級中的一員——所有知青中1%的幸運兒。

更直接的例子是離我們最近的經濟走勢。看一下我們的GDP走勢圖,你就大概能感受了——我經常對商學院那些企業家學員説的一句話是:你們一定要認清楚,過去這些年你賺的錢,究竟有多少是因為你自身的聰慧與勤勉,有多少隻是因為時代大環境大洪流的慷慨賜予?

巴菲特曾説過,我能在投資上取得這些成績,只是因為我在美國——很多人以為他是謙遜。其實不是。你去看看他解釋為什麼賣出台積電的邏輯,就能知道他説上面的話,是發自肺腑的。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在大環境面前,絕大多數人除了接受與順從,並無太多選擇。所以,你在哪裏,非常重要。有的人,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才抵達羅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你一輩子努力奮鬥達到的最高點,或只是別人的起點。

作為一介凡民,你無法左右大環境,但,感謝上蒼,你至少可以選擇。

遊牧民族、動物都會逐水草而居,這是天性,也是大智慧。所以我會非常佩服那些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從農村來到城市,從四線城市到二線、一線艱辛打拼的人。我也會祝福那些飄洋過海、異國他鄉努力打拼的人。

他們其實是在為自己、為自己的孩子,做人生的一級資產配置——這種配置,需要大視野,大格局,以及足夠的勇氣和執行力。

幸運的是,中國地大物博,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為所有人都提供了相當友好的騰挪環境。我祝福並致敬這塊土地上每一個揮汗如雨的人。

下面我聊聊認知。

我們都耳熟能詳一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投資如此,人生一樣一樣的!

“認知於人生究竟有多重要?平民子弟,真正明白社會真相,普遍已經40歲左右了,已經進不了圈子,擠不上桌子了。富貴子弟,最多25歲上下就已洞若觀火,殺伐果斷。

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只是因為他們更早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更早學會了察言觀色,更早學會了見風使舵,更早學會了趨炎附勢,更早學會了巧言令色,更早學會了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如此而已。而以上這些,與其説是優點,毋寧説是飲鴆止渴的毒藥,因為本質上都是欺騙,在一個契約規則成熟的社會,根本就不可能幫助他長期走高走遠。

原生家庭,或是普通人翻身最大的阻力。很可惜,多數人明白這一點時,都已經太晚。而有些人,則終其一生都不會明白這個道理。底層的父母,自己都沒活明白,他們自己的很多選擇都是錯的,更罔談為子女指點迷津。

人生最大的浪費,不是金錢,而是奮鬥了半生,發現自己拼命趟的路錯了,方向偏了,再回頭,為時已晚。普通人常走彎路,還是因為他的認知有侷限性,尤其身邊能影響和幫助他的人認知,存在巨大的侷限。”

更難堪的事實是,為數不少的人,不但談不上認知,而是蠢而不自知。

我們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人,考上大學就是他人生的頂點。他所有的學識與認知,以及人生觀、世界觀,都來自上大學前或大學時課堂上聽過的課、讀過的教科書。相當多的人,從大學畢業始,就再也不會讀一本書。這導致絕大多數普通人的人生,其實都是由一堆似是而非、錯誤乃至荒謬的認知組成的,而他整個人生的路徑與軌跡,就是在這些千瘡百孔、支離破碎的認知指導下完成的。

事實上,只要沒有後天的進一步持續系統學習,多數人頭腦裏冒出的幾乎任何一個詞,就都已經擁有了它確定的、不可更改的氣味。在聽聞這些詞後,普通人的行為反應不再是思考,而是本能的條件反射。比如多數人聽到舊社會,就一定想到“萬惡”,一提到農民起義,就一定是“可歌可泣”,一看到富人,頭腦馬上蹦出的大概率是錢來路不正、奸詐狡猾、冷血、紙醉金迷、家庭內部爾虞我詐、生活不幸福之類,反倒是看到“窮人”這樣的字眼,我們會不自覺,甚至一廂情願地往“淳樸、善良、雖然清貧但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等方向聯想。

這類認知,如果不影響你的日常行為的理性,倒也無傷大雅。但很遺憾,恰恰是這類條件反射的認知,支配着絕大多數普通人從晚飯用哪個企業生產的菜油、兒子結婚買哪個國家的手機或汽車、到可能仇富、仇資的幾乎全部人生細節。

我在《通往自由之路》這本書的第八章《關於財富》裏,用四篇文章《你的財富,永遠超不過你的認知》、《仇富是最愚蠢的人類行為,沒有之一》、《愚昧是最卑賤的貧窮》、《甘於貧窮是一種可恥》,來闡述了這些荒謬膚淺認知支配普通人行為的危害——用常識都可以想得出來,究竟是一個富可敵國的人身上值得你學的東西更多、更值得你靠近,還是一個一輩子窮困潦倒的人身上值得你學習的東西更多?究竟是有錢的幸福機率更大一些,還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生活幸福機率更大一些?

最關鍵,你一旦形成這種認知,你會自覺不自覺退出爭取財富的競爭,並逐步喪失獲取財富的能力。你的甘貧樂道,只是令追逐財富的路不再那麼擁擠,只是成就了那些刻意宣揚這類理論的“有心”人。

當然,你也不是沒有收穫。你的收穫,大概率是家徒四壁、自己滿身的疲憊、孩兒輩的艱辛,以及怨天尤人,越來越失衡的內心。

那麼,如何進化與校正認知?

無他,惟學習。持續的學習,以及,成體系的學習。

不會、不懂、認知錯的,才需要學習,這意味着不斷的自我否定。這逆人性,所以並不容易。饒是如此,你還是要堅持學習。否則,中國有14億人,憑什麼跑出來的是非富非貴的你?

只是學習是不夠的。散點狀、碎片化學習,不如不學。這種沒有內在邏輯關聯、鈎稽關係的點狀知識,與其説是知識,毋寧説是你社交裝A的談資,沒有意義。你必須成體系的學。否則,你就算讀了再多書,懂了再多人生道理,你也過不好這一生。

這一如投資。我在《通往自由之路》的書裏寫了這麼一段話:A股市場或是中國最大的知識付費平台。做過美股的都知道,關注GDP、非農就業、物價指數、美聯儲議息幾個數據,基本就八九不離十了。但在A股,從能繁母豬的產後護理到人口飽和生育率,從7納米光刻機到高鐵齒輪傳動系統,從光伏產業鏈博弈到刀片電池黑科技,從機器人技術分解到大宗商品週期,從外賣騎手數量到電單車需求變化,從醫藥集採到國際海運價格,從國際衝突到國內政策,啥玩意你都得學,都得懂。最後錢多半是賺不到的,但至少落得了滿身才華:張口宏觀大勢閉口十年國運,左手人口走勢右手景氣空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你在股市虧的錢,就是為學這些知識而付的費。

那麼多人,在股市摸爬滾打,讀那麼多《投資祕笈》,交那麼多高昂的學費,你不能説他沒有持續學習。但卻一直虧錢,然則何也?

我用我在《通往自由之路》書裏另外一段話作答:絕大多數人是沒有投資體系的,這是他們長期輸錢的原因。投資不是幾個技巧或招數,更不是幾句箴言或偈語,而是一個邏輯自洽、相互勾稽、相互校驗的框架體系。投資體系的三個層級是研究體系+交易體系+退出體系,其中研究體系的核心是1.賽道、2.賽馬、3.騎手和4.定價,交易體系的核心是5.概率、6.安全邊際和7.預期差。以上諸要素類似太陽系行星軌道,是七個同心橢圓,共同的圓心,則是企業價值。

時間差不多了。我最後補充一句話,生而為人,一個普通人,選擇,或大於努力。

選擇環境、選擇賽道、選擇學習。因為選擇是戰略,是大方向。努力只是戰術。戰術錯了,死不了人。但戰略方向錯了,每多走一步,都是捱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