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單粗暴定義一下何謂“過好這一生”:自由、富足且有尊嚴地過一生。或者,至少後半生。一個非富非貴的普通人,究竟要靠什麼,才能過好這一生?
一外一內,外靠環境,內靠認知。
環境是你人生的一級資產配置。認知,則是完全你自己能掌控的東西。
環境你或無法左右,但,至少,你可以選擇——當然,這種選擇,短期沉默成本或會很高,且需要大智慧,大勇氣,極不容易。但一旦做到,你人生的長期超額收益將會足夠大。那些終其一生,都在底層掙扎求生的人,絕大多數,是輸在了第二點: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堪稱膚淺甚至愚蠢,且終生不改。他們很多人,捱了一輩子打,卻從未弄清楚誰在打他。
先説外部環境。首先,生存的大環境,是能過好這一生的最核心要素,是人生的頂級資產配置——這是絕大多數人未能認清的一個最簡單道理——絕大多數普通人會把外部環境當成他人生模型裏只能被動接受、不能主動調整的常量,而去放棄選擇,乃至根本忽略。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集合你所有能支配的資源,然後在人生的每一個節點,都以資產配置的思路與要求,把你手頭有的資源,配置到最高效的地方。這一點對資源天生貧乏的普通人尤其重要。不像銜玉而生的人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反覆試錯,普通人一生中能集中和散耗的資源是天然有限的,你必須高度珍惜和重視每一次下注的效率。很多人之所以一生草草,沉淪下僚,只是因為他們在做人生安排時,從無資產配置思維,每一個動作都堪稱隨意、隨性,更無一級資產配置、二級資產配置的區別。諸如生不生孩子、孩子生在哪裏,上學走公立路線還是國際路線、房子是買還是租、如果買房是在自己的小縣城買還是去北上廣深買……諸如這些看似柴米油鹽的瑣碎事,如果抉擇不同,未來命運卻可能天壤之別。去看看紐約和倫敦的百年房價變遷史就知道了。
我們回到人生一級資產配置:大環境。
大環境究竟有多重要?我們不妨借用兩句話。
第一句是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一生為消除貧困而戰、有“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孟加拉人尤努斯説的:“最好的樹種,種在森林裏就是大樹,種到花盆裏就成為高不過一米的盆景。這不是種子的錯,是盆容量大小的問題。這個花盆,就是我們的社會”。
第二句話是:“歷史書上最輕描淡寫卻又最觸目驚心的一句話是:我們走了一些彎路。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時代的一個迴旋,於個人,或許就是一輩子。”
二戰後亞洲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是緬甸,但經過軍政府70年的治理,這個國家已淪為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你生命的70年如果恰好與這個階段重合,你用盡全力,也大概率過不好這一生。類似例子還包括擁有3000億桶石油儲量,卻只不到三千萬人、曾經拉美最富有的委內瑞拉,擁有1560億桶石油儲量、上世紀70年代亞太最富有的伊朗,但如果你是生活在1979年之後的伊朗,或者是1999年之後的委內瑞拉,哪怕你擁有愛因斯坦的天分和米開朗基羅的才華,你也大概率一輩子籍籍無名,戰戰兢兢,苟且一生。
我們自己兩千年曆史的干戈征伐也説明這一點。秦漢交接短短十年,在籍人口從約3000萬一口氣跌落到約1600萬,近一半人口死於戰火。從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晉滅吳,這一百年大致算三國時期,在籍人口從約5600萬減少到約1600萬,70%的人口沒了,這就是曹操詩中描繪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哪怕是最強大的唐王朝,安史之亂8年時間,在籍人口從約6800萬跌落到約1700萬,8成的人口消失了。最後一個王朝滿清,13年太平天國的結果是,“江南十室九空”。
你看小説、電視劇裏描繪這種時代金戈鐵馬,波瀾壯闊,英雄輩出,但,前提是,你不是被張獻忠的軍隊丟進磨盤磨碎充作軍糧的那一個,也不是“江南十室九空”裏的那個九空。
秦漢以來兩千年曆史,因戰亂非正常死亡的人數超過了6億。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課題,課題裏的結論是:滿清一朝276年,留下了後代的人,只佔總人口的約13%。其他人,都在各自戰亂、饑荒、疫病中消逝無蹤。
讓你穿越回任何這某一時間段,不要説過好這一生了,你但凡有活下去的勇氣,我都服你。
再舉一個離我們很近的例子。上世紀,數千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如果你也出生在那個年代,你唯一的機會在於決不放棄,田間地頭始終堅持學習,這樣在1977年高考時,幸運地成為77級中的一員——所有知青中1%的幸運兒。
更直接的例子是離我們最近的經濟走勢。看一下我們的GDP走勢圖,你就大概能感受了——我經常對商學院那些企業家學員説的一句話是:你們一定要認清楚,過去這些年你賺的錢,究竟有多少是因為你自身的聰慧與勤勉,有多少隻是因為時代大環境大洪流的慷慨賜予?
巴菲特曾説過,我能在投資上取得這些成績,只是因為我在美國——很多人以為他是謙遜。其實不是。你去看看他解釋為什麼賣出台積電的邏輯,就能知道他説上面的話,是發自肺腑的。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在大環境面前,絕大多數人除了接受與順從,並無太多選擇。所以,你在哪裏,非常重要。有的人,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才抵達羅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你一輩子努力奮鬥達到的最高點,或只是別人的起點。
作為一介凡民,你無法左右大環境,但,感謝上蒼,你至少可以選擇。
遊牧民族、動物都會逐水草而居,這是天性,也是大智慧。所以我會非常佩服那些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從農村來到城市,從四線城市到二線、一線艱辛打拼的人。我也會祝福那些飄洋過海、異國他鄉努力打拼的人。
他們其實是在為自己、為自己的孩子,做人生的一級資產配置——這種配置,需要大視野,大格局,以及足夠的勇氣和執行力。
幸運的是,中國地大物博,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為所有人都提供了相當友好的騰挪環境。我祝福並致敬這塊土地上每一個揮汗如雨的人。
下面我聊聊認知。
我們都耳熟能詳一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投資如此,人生一樣一樣的!
“認知於人生究竟有多重要?平民子弟,真正明白社會真相,普遍已經40歲左右了,已經進不了圈子,擠不上桌子了。富貴子弟,最多25歲上下就已洞若觀火,殺伐果斷。
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只是因為他們更早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更早學會了察言觀色,更早學會了見風使舵,更早學會了趨炎附勢,更早學會了巧言令色,更早學會了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如此而已。而以上這些,與其説是優點,毋寧説是飲鴆止渴的毒藥,因為本質上都是欺騙,在一個契約規則成熟的社會,根本就不可能幫助他長期走高走遠。
原生家庭,或是普通人翻身最大的阻力。很可惜,多數人明白這一點時,都已經太晚。而有些人,則終其一生都不會明白這個道理。底層的父母,自己都沒活明白,他們自己的很多選擇都是錯的,更罔談為子女指點迷津。
人生最大的浪費,不是金錢,而是奮鬥了半生,發現自己拼命趟的路錯了,方向偏了,再回頭,為時已晚。普通人常走彎路,還是因為他的認知有侷限性,尤其身邊能影響和幫助他的人認知,存在巨大的侷限。”
更難堪的事實是,為數不少的人,不但談不上認知,而是蠢而不自知。
我們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人,考上大學就是他人生的頂點。他所有的學識與認知,以及人生觀、世界觀,都來自上大學前或大學時課堂上聽過的課、讀過的教科書。相當多的人,從大學畢業始,就再也不會讀一本書。這導致絕大多數普通人的人生,其實都是由一堆似是而非、錯誤乃至荒謬的認知組成的,而他整個人生的路徑與軌跡,就是在這些千瘡百孔、支離破碎的認知指導下完成的。
事實上,只要沒有後天的進一步持續系統學習,多數人頭腦裏冒出的幾乎任何一個詞,就都已經擁有了它確定的、不可更改的氣味。在聽聞這些詞後,普通人的行為反應不再是思考,而是本能的條件反射。比如多數人聽到舊社會,就一定想到“萬惡”,一提到農民起義,就一定是“可歌可泣”,一看到富人,頭腦馬上蹦出的大概率是錢來路不正、奸詐狡猾、冷血、紙醉金迷、家庭內部爾虞我詐、生活不幸福之類,反倒是看到“窮人”這樣的字眼,我們會不自覺,甚至一廂情願地往“淳樸、善良、雖然清貧但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等方向聯想。
這類認知,如果不影響你的日常行為的理性,倒也無傷大雅。但很遺憾,恰恰是這類條件反射的認知,支配着絕大多數普通人從晚飯用哪個企業生產的菜油、兒子結婚買哪個國家的手機或汽車、到可能仇富、仇資的幾乎全部人生細節。
我在《通往自由之路》這本書的第八章《關於財富》裏,用四篇文章《你的財富,永遠超不過你的認知》、《仇富是最愚蠢的人類行為,沒有之一》、《愚昧是最卑賤的貧窮》、《甘於貧窮是一種可恥》,來闡述了這些荒謬膚淺認知支配普通人行為的危害——用常識都可以想得出來,究竟是一個富可敵國的人身上值得你學的東西更多、更值得你靠近,還是一個一輩子窮困潦倒的人身上值得你學習的東西更多?究竟是有錢的幸福機率更大一些,還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生活幸福機率更大一些?
最關鍵,你一旦形成這種認知,你會自覺不自覺退出爭取財富的競爭,並逐步喪失獲取財富的能力。你的甘貧樂道,只是令追逐財富的路不再那麼擁擠,只是成就了那些刻意宣揚這類理論的“有心”人。
當然,你也不是沒有收穫。你的收穫,大概率是家徒四壁、自己滿身的疲憊、孩兒輩的艱辛,以及怨天尤人,越來越失衡的內心。
那麼,如何進化與校正認知?
無他,惟學習。持續的學習,以及,成體系的學習。
不會、不懂、認知錯的,才需要學習,這意味着不斷的自我否定。這逆人性,所以並不容易。饒是如此,你還是要堅持學習。否則,中國有14億人,憑什麼跑出來的是非富非貴的你?
只是學習是不夠的。散點狀、碎片化學習,不如不學。這種沒有內在邏輯關聯、鈎稽關係的點狀知識,與其説是知識,毋寧説是你社交裝A的談資,沒有意義。你必須成體系的學。否則,你就算讀了再多書,懂了再多人生道理,你也過不好這一生。
這一如投資。我在《通往自由之路》的書裏寫了這麼一段話:A股市場或是中國最大的知識付費平台。做過美股的都知道,關注GDP、非農就業、物價指數、美聯儲議息幾個數據,基本就八九不離十了。但在A股,從能繁母豬的產後護理到人口飽和生育率,從7納米光刻機到高鐵齒輪傳動系統,從光伏產業鏈博弈到刀片電池黑科技,從機器人技術分解到大宗商品週期,從外賣騎手數量到電單車需求變化,從醫藥集採到國際海運價格,從國際衝突到國內政策,啥玩意你都得學,都得懂。最後錢多半是賺不到的,但至少落得了滿身才華:張口宏觀大勢閉口十年國運,左手人口走勢右手景氣空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你在股市虧的錢,就是為學這些知識而付的費。
那麼多人,在股市摸爬滾打,讀那麼多《投資祕笈》,交那麼多高昂的學費,你不能説他沒有持續學習。但卻一直虧錢,然則何也?
我用我在《通往自由之路》書裏另外一段話作答:絕大多數人是沒有投資體系的,這是他們長期輸錢的原因。投資不是幾個技巧或招數,更不是幾句箴言或偈語,而是一個邏輯自洽、相互勾稽、相互校驗的框架體系。投資體系的三個層級是研究體系+交易體系+退出體系,其中研究體系的核心是1.賽道、2.賽馬、3.騎手和4.定價,交易體系的核心是5.概率、6.安全邊際和7.預期差。以上諸要素類似太陽系行星軌道,是七個同心橢圓,共同的圓心,則是企業價值。
時間差不多了。我最後補充一句話,生而為人,一個普通人,選擇,或大於努力。
選擇環境、選擇賽道、選擇學習。因為選擇是戰略,是大方向。努力只是戰術。戰術錯了,死不了人。但戰略方向錯了,每多走一步,都是捱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