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美仁投資報告(2019-07-31)

七月的香港風雨飄搖,警、官、民亂作一團,作為移民城市,「走」開始再次成為不少人心底裏的疑問,而且這問愈來愈多人在認真思考,客觀一點去看,為自己留有一條後路總好過當後路被封殺的時候没路可走。股巿波幅整個月份只有五百點左右,無升跌甚為牛皮,但個股的波動仍然甚為大,大致局勢仍然是好股越來越貴,衰股越來越廢。

港股牛皮,美股反而在七月PRICE-IN左減息的預期而保持強勢。特朗普競選時承諾的3%增長目標,但這目標在減稅、關稅的多重刺激下仍然未能達成目標,因此最近不斷在施壓聯儲局減息去刺激經濟,聯儲局亦在壓力下開始轉風,市場就「減息預期」在不斷蘊釀,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少,主要原因是息率已長期接近零水平,再減下去對經濟刺激效用有限。再加上經濟增長低迷,如果只靠減息和QE,沒有解決基礎問題,可能只會製造金融泡沫,造成更大的問題。

最近有一個新的經濟名詞越來越多人提及- Modern Monetary Theory,大概幾大核心思想為:

- 有自主貨幣的政府沒有財政赤字問題,任何財政缺口都可以通過發行貨幣解決。說得極端點,即使一分錢稅不收,政府也是有錢運行的;

- 政府有義務實現零失業率,因為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社會服務,增加工作崗位。基於第一點,政府沒有財政約束,因此沒有障礙完成這一義務。

- 如果出現供不應求,導致物價上漲太快,政府加大稅收力度或發債,吸回巿場多餘的錢去控制消費,平抑物價。

這和大蕭條時期的凱恩斯主義十分相似。其實全球央行在之前幾年進行了幾輪量化寬鬆,自從聯儲局在2017年開始縮表,白宮和金融界已經不斷叫苦,在減息預期下量化緊縮可能提早壽終正寢,代表巿場永遠收不回來的量化寬鬆政府印的錢。相反,未來經濟蕭條,央行郤沒有太多降低利率的空間,被迫再度推出量化寬鬆去印錢,這和MMT的第一點恰恰有點相似。不管這個理論站不站得住腳,但2008年由伯南克做過一次成功的實驗,相信只會引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或政治家的討論。

展望八月剛開始減息,即聯儲局的經濟把脈為經濟開始衰退,刺激經濟的政策以後可以變得更激,當然亦可理解為死馬當活馬醫,難以力挽狂瀾,因此當宣佈減息0.25%和暫停縮表後美股即時轉跌,巿場投訴減得不够,這亦即時影響了組合回報,自己在港股保留了巴菲特彈性,但美股則有所欠缺,事先作好計劃和準備,及避免在危機中作出衝動決策始終是解決方法。

2019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7.5%, 投資組合回報23.1%(港股25.37%,A股20.39%,美股21.73%)。這個月能够跑贏大巿的主因應是「食」和「住」的板塊在香港和美股都繼續保持強勢,其次是把握到渾水對安踏的指控而引起的股價調整,整體A股比其他兩個巿場升得全面而穩健。總體仍傾向相信央行會接力出招挽救經濟,即股巿有望走在經濟前面,個股適應整體世界經濟發展的能力差異令選股變得越來越關鍵,對執行能力差的公司心存僥倖是挑戰生態系統的正常發展,失敗收場機會更高。



S&P HSI
Yr 2017 回報 127.7% 119% 136.0%
Yr 2018 回報 97.9% 93.8% 84.6%
Yr 2019 至今回報 123.1% 117.0% 107.5%
2017年起年化回報率(R) 115.4% 109.4% 107.3%
預測20年回報倍數(R) 17.66
預測二十年回報倍數(0.75R) 8.95
預測二十年回報倍數(0.5R) 4.42
定期二十年回報倍數(2%) 1.4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