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政治亂局下的投資亂局的反思

記得Druckenmiller 和幾位投資大師都曾提過他們大部份的財產都是在債巿累積來的,像Warren Buffet大部分財產在股巿累積而來的其實反而佔少數。我一直想再多些了解債券投資。

美國單日跌超過800點的確十分嚇人,其原因在於10年期和2年期的債息倒掛,這消息在過去一直代表著經濟衰退的領先指標,雖然港股並没有跟跌,美股亦只跌了一日即反彈,但全球投資者仍吃了一場驚風散,所以十分值得再次研究美國債券的趨勢。儘管美國實際本地生產總值在2019年下半年轉差,但其通脹及就業數據郤持續造好,所以我並没有坊間一致認為認為美國短期內會出現實際的衰退的預期。那美國債券市場因何上漲?當中存在多個解釋。


(1)通脹減弱

美國通脹正在減弱。通脹持續萎靡導致預期降低,及對未來很長時間通脹風險較低的信心增強。這意味著,美國十年期國庫券孳息率與歷史核心通脹率(不包括食品及能源)的價差或會收窄,因為市場參與者認為通脹將長時間低迷。通脹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持續不振有多個原因。第一,審慎的監管日益集中於透過收緊金融企業的資本要求從而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結果,央行的貨幣政策(零利率及量化寬鬆)並未刺激消費及企業支出,經濟增長未受刺激,通脹並未走高——僅資產價格上漲及波幅減弱。第二,互聯網時代為價格帶來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消費者可以在購物時輕鬆比較,這導致定價能力從企業轉移,抑制了通脹壓力。第三,雖然隨著中美貿易戰升級,全球化時代目前或進入反方向,然而,數十年來貿易增長及全球化無疑抑制了消費價格。每個月低企的通脹刺激政府債券孳息率走低。

(2)德國及日本政府債券孳息率的影響。

日本央行乃量寬之王。該央行自2013年以來大舉擴大日本政府債券的購債。歐洲央行在2008-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最初選擇向金融部門提供緊急流動性貸款,而非購買資產。但此政策在2015年調整,該央行亦轉向量寬,帶動德國國債孳息率走勢與日本國債趨同。相反,美聯儲局早早即啟動量寬及大舉購買資產,但2018年改弦易轍,開始減少資產負債表規模——進行量化緊縮,短短不到一年的縮表2019年8月時結束。十年期美國國庫券提供的孳息率較德國及日本類似期限的債券高2.2%。

(3)兩敗俱傷的貿易戰,但美國股市並未受創。

中美貿易戰日益陷入對環球經濟增長而言的雙輸局面。受貿易戰衝擊之下的股票面臨沽壓,同時防禦性策略則推動高收益股票的買入。不過時至今日,尚未出現任何恐慌性拋售,市場一直十分有序。2018年第四季股價的暴跌並未出現。股市恰當地消化了受貿易戰升級影響最大的公司相關的風險,而且並未反應衰退即將出現。截至2019年第二季,股市的狀況尚不足以支持聯儲局加快減息的步伐。

(4)美國孳息曲線的異常扭曲。

美國國庫券孳息曲線不同尋常。回到2018年10月初股市的頹勢啟動之時,孳息曲線溫和向上,短期孳息率低於長期孳息率。而至2019年5月底,曲線倒轉,短期孳息率高於長期。當整個孳息曲線走平或倒轉,歷史走勢顯示往往意味著股票的波幅加劇,股市的波幅顯然已經加劇。未來的衰退終歸會來臨,債息究竟是否仍是領先指標,還是逐漸失去預測力的炒賣指標呢?

香港的政治亂局看似清𥇦但停滯不前,投資亂局看似朦朧仍在航行。2019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0.43%, 投資組合回報21.13%(單周港股21.86%-->23.21%,A股13.37%-->17.55%,美股19.84%-->20.34%)。


「只有亡國的民族才不讀自己歷史。」


「有人認為讀近代史即可,但有歷史觀念都知道50年內無真史。」


投資會有回報告訴對錯,歷史的對錯未必輕易論斷,但希望香港儘快有檔案法把最近亂局的真相留給後代以作警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