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暫時累計增至超過59萬人,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26000多人死亡。英國首相約翰遜剛確診新型肺炎,是西方國家首次有領導人染病。美國累計確診病例突破10萬宗,意大利排第二,累計超過86000宗。美國總統特朗普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簽署2萬2千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應對疫情,還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聯邦法令強制通用汽車及Tesla,安排部分廠房改為生產在醫院使用的呼吸機。
這次新形冠狀肺炎的疫情的暫時數據顯示中國的極端措施令到疫情在中國基本受控,數字上好像没有太多人相信,但從自己鄉下的親戚及供應商的反應和感覺來看,疫情確有控制下來的跡象,比起外國的疫情才剛開始發酵,中國和香港反而已經開始在控制疫情輸入。從過去三個月的新聞看到,中美應對疫情的方法主要分別如下:
中國疫情三部曲: 隔離、復工、刺激政策
美國疫情三部曲: 刺激政策、隔離、復工
特朗普以為控制好股巿就是防止疫情進入失控式的恐慌,而急於在隔離和復工前就推出很多救巿政策。不過在這整個供應鏈都被連根拔起,暫停運作的情況下,財政政策其實遠比貨幣政策更重要,這方面中國的政策在這次疫情的應對顯示出很大的優勢。民眾需要的是對疫情的了解及如何把疫情控制下來,而不是怎樣把股巿控制下來,不斷創新高。這兩者的分別在股巿的投票暫時以A股取勝(-9.11% VS -21.33%)。不過這種分別究竟是特朗普的偏執所致,還是西方人一般不病不戴口罩的習慣的思維影響更大呢?聯儲局急速減息及無限QE就有不病不戴口罩,一有病徵就要帶N95的感覺。
中國流動性的風險在適度放水下降低了,企業債的風險在寬信用可以較低成本地成功發行,防止了中小企的現金流問題,但企業現時在疫情全球爆發時,一定會暫緩資本性支出及控制好公司的現金流,放水太多只可以保住股巿或資本家,需要確保供應鏈可以跟上,否則容易導致滯脹, 這種擔心可以從二月中中國急於安排復工,三月初習近平要親自到武漢宣佈抗疫進入下一階段見到一般。暫時看來,西方國家出現滯脹機會比較高,這要從政府財政和貨幣政策去分析。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其實都是為政府在穩定整體經濟的手段與方法,然而這兩類政策有非常大的差異。財政政策的目的,是希望藉由政府的投資增加,引發人民對於生活品質的提升,進而增加各種商品的需求,使整體的GNP能夠增加,創造更高的平均國民所得。諸如政府派錢、聯邦法令、修橋築路、老年金補助方案、扶助中小企方案等等諸如此類,都可視之為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的目的,是希望穩定貨幣的供給量與需求量,一般常管理貨幣的穩定的政府單位為中央銀行(簡稱「央行」)。央行會依照進出口與國外匯兌的關係,調整貨幣的供給量,最常見的方法即以「買國外貨幣(外匯)」來減少貨幣供給、「買公債」來增加貨幣供給。除此之外,降低減息、存款準備率,都是增加貨幣供給的方法。
財政政策是IS曲線,其控制權主要為政府,影響IS的因素有消費、移轉性支出、稅收、政府支出、進出口、投資。貨幣政策是LM曲線,其控制權主要為央行,影響LM的因素有貨幣的供給(政府買賣債券、控制重貼現率、銀行的存款準備率)、貨幣的需求(信用卡的使用、電子線上交易、金融創新)。穩定穩定貨幣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的目的,是希望物價能夠能夠穩定,控制失當便容易導致超級通貨膨脹或加劇過去幾年的滯脹。
產生通貨膨脹的原因有二:需求的拉動(景氣過熱)、成本的推動(停滯性膨脹,例如天災、戰爭)。因此,在景氣過熱時的膨脹,應採取AD(總需求線)曲線向左移動。在成本推動的停滯性膨脹,應採取AS(總供給線)向右移動。影響AD曲線左移,必須控制IS(財政政策)或LM(貨幣政策)左移,影響AS曲線右移,則須從勞動與生產面下手。眼前的疫情發展,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加上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都是合適的應對措施,而當中以能儘快控制疫情發酵擴散的政策為重中之重。
農曆新年過後,富康、比亞廸、格力電器和九巴都在忙著生產口罩,一眾醫療器材、檢疫疫苗、在家抗疫的股票在零售股、工業股一片蕭條的氣氛下而屢創新高。暫時看來,中國還可以有很多重振經濟的政策可以出台,那些本幣資產的國家和公司比美元資產的國家和公司在世界混亂(美元價值重估)的情況下應該可以表現得更佳,A股會是亂世中較安全的港灣,關鍵仍是要規避系統性風險 - 即由美國引發的系統性崩盤或供應鏈斷裂引發的超級通脹及糧食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