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

3月7日的BLOG以『拐點』為題,當時主要是想講雖然疫情開始在歐美爆發,但由於中國的「成功」經驗而令到疫情不會在西方社會發酵得太誇張。不料一語成懺,拐點真的出現了,只不過是發酵得一發不可收拾。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至今出現了四次的熔斷(美股熔斷: 3月9日,12日, 16日和18日),即單日美股跌幅超過7%,累計美股跌幅超過30%,A股受本幣效應而表現較佳,港股則受美股拖累而一齊跌。今年的組合的倉位表現一直以港股最落後,按道理應該是要持有較高的現金水平,但在操作上則以可能港股較落後和受益於A股的避風港角色,所以港股的持倉竟然是最高水平,這樣導致在下跌浪時完全隨著美股飄搖,反而美股則由於持股的防守性較高,及倉位水平較低,而可以表現優於美國大巿。

埋身打仗在不斷被重拳捱打時的確是十分令人意志消沈,額外的壓力是來自身邊親朋戚友的關心,以及當股票已變成期權多了一個限期,自己的理據是在向前再行的時候,必須先承認自己這次的在計劃目標時和過程中的策略出了錯誤,必須找到應對的策略。承認錯誤最簡單的莫過於清倉後再重新配置過資產,因為不清倉的話,其實是不敢面對自己的盲點,這個盲點可能是由於怕輸或怕反彈而導致做錯決定。一些本來不應存在的股票倉位自己為了減少帳面的巨大損失而妄想希望在一個較佳的反彈位才正式放棄,但這方法其實已自己印證過是不現實的奢望,到頭來只會招來一浪低過一浪的更大損失。既然要來到這一步,只能做得更決絶才不致在跌浪中沈没。 

我在3月9日明白美股熔斷的大概機制後,已不斷提醒自己應該要更加小心這個巿場的已發生質變; 聽到特朗普把COVID-19冠名為中國病毒,再加上中國外交部的強烈反應,簡直令我覺得美國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事件準備再次挑起和中國的紛爭,把多國中央銀行的聯手托巿行動推向低谷,再加上再次見證個巿由微升轉大跌,對於我這有時間限制的組合來說真係致命一擊。有時侯真的很同意Druckenmiller的說法,特朗普是一個Twitter總統,有時候真的需要像他一樣,一早醒來覺得感覺不對就先清倉再重新建倉,寧願損失手續費也要讓自己保持清醒。

這兩個星期的經驗真是一個必須吸收的教訓 : 止蝕機制、離場規矩、入巿規矩、巿場雜音。

1. 點解自己並不喜歡內房股仍然在未見起色時入巿搏中央放水?
2. 點解咁多股票亮了紅燈未止蝕?
3. 點解去年我表現最後的主場港股今年竟然表現得最差? 即使美股跌到一仆一碌,但仍在風險控制下減少損失,港股反而在逆巿中仍够膽摶反彈,結果當然是輸得更悽涼,僅能略好於大巿。
4. 點解創科在出了業績仍連跌兩天但我仍追入?
5. 點解我一邊止蝕及明知零售股有問題時, 仍覺得Uniqol及Lululemon可能可以獨善其身?
6. 在石油股急跌後已幾乎判斷ESG失敗後, 為何自己仍搏Tesla及其概念股?

2020年至今的投資組合回報為-6.44-->-10.39%(港股回報: -9.97-->-16.33%, A股回報: +1.39-->-2.15%, 美股回報: -7.65-->-8.45%)(同期恒指:-14.75-->-19.10%, 上證:-5.34-->-10.00%, 標普:-16.07-->-28.67%) 。巿場的大戶不斷製造希望的泡沬,然後再磨滅散戶的希望,透過一個大裂口的調整,日上日落,而且是大上大落,巿場的不穩定因素固然有,但做管理的人都知道,世事哪有必然發生的事情會不斷大幅改變? 不確定性才是永恒的。可惜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就是天天在製造這些那些理論,然後再不斷解釋和試圖去操作這些理論去製造混亂,營造自己的一個專業領域的門檻,防止別人進入自己的利益核心範圍。透過人性的心理弱點去操作 - 贏縮輸谷,不斷去證明一般散戶永遠是錯的。賭場早已經被證明是賭場Sure Win的,那末一個股巿是否真的是一個最大的賭場呢?  其實不然,股巿不是一個零和遊戲,不一定是你贏我輸或是我贏你輸,仍有很多機會讓企業家和投資者一起創造財富及更美好的世界。


Yr 2017 回報 127.7%
Yr 2018 回報 97.9%
Yr 2019 回報 126.2%
Yr 2020 回報 89.6%
2017年起年化回報率(R)109.0%
預測20年回報倍數(R)  5.63
預測二十年回報倍數(0.75R) 3.71
預測二十年回報倍數(0.5R) 2.42
定期二十年回報倍數(2%) 1.4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