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黑天鵝》 - NASSIM NICHOLAS TALEB

當大多數人都專注在自己的專業知識有多少、對世界的了解有多深、對政治人物的前言不對物語有多荒謬時,《黑天鵝》的作者則希望讀者注意到自己無知的一面。

大多數的書籍讓人獲取經驗和知識,作者在這本書則讓讀者不斷看到我們沒有知識、不了解、想不到的地方。他提出我們要建立一個未知的圖書架,不斷累積我們不知道的知識:樓巿交易、太空科學、利率走勢、保險從業員、金融衍生產品等等的書籍,提醒自己的已知對比無知其實如沙灘中的一粒沙。因為在一座圖書館中,假如有一半書是我們看過的,另一半是我們沒看過的,那一半的知識比較重要呢?其實是我們未看過的一半。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不會傷害你。會傷害我們的,是會讓我們大吃一驚的,是我們不知道或是沒想過的事件。

人們喜歡看到悲劇後的英雄式救援行動,卻不知道真正的英雄是令到禍害消失於無形的人。經濟災難也是如此。假如某個財經主管任內没什麼重大金融禍害,他會被認為是個太平官,但假如某個財經主管任內解決了重大問題,他則會被當作英雄,但是一個讓民眾安穩度日的主管——太平官,可能才是真正有貢獻的人。

作者舉個例子有個美國國會議員,如在911前一個月,積極推動飛行安全法案通過,要求所有民航機駕駛艙要用防彈門,而且飛行過程中要全程上鎖,那麼911悲劇就不會發生。但這個議員根本不會受到英雄式的喝采和尊敬,他還很可能被從業者指責為增加公司成本的禍首。可見人的無知讓人不敢預期一個前人從没經歷過,也没有想過的事件。可惜這種事件發生的時候,因為没有人有過任何預期,没有任何準備,往往帶大最大的衝擊。

書的開頭解釋黑天鵝一詞的由來,歐洲人過去一直相信天鵝就是白色的,看過成千上萬隻白天鵝之後,大家以為只有白色的才是真天鵝。直到來到澳洲,第一次看到黑天鵝後,過去的看法才會被推翻。這個簡單例子就是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大量的正面證據,不能證明一件事的真實與唯一,因只要有一個反面的證據,就可以推翻一件事。我們應該要去查找推翻這件事的證據是否存在。這個道理其實亦是科學的精神,可惜,人的惰性讓我們喜歡假定一些預設條件去簡化推論的過程,把一個本來複雜的世界簡化為非黑即白,因甲而乙的思維模式令到我們活在一個終被戳破的泡泡的假象中。

政治的最大問題是:你不會因為事先避開災難而獲得讚賞。所以我們以理智去預測政治注定失敗。

那一個黑天鵝事件是什麼呢?作者的結論是黑天鵝是不可預測的,我們不能嘗試去抓黑天鵝,而是要在牠出現時有所準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