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收益率曲線控制(YCC)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上周在貨幣政策會議後,對美國未來經濟作出總體悲觀的評論,直言大蕭條時期經濟政策值得參考。美聯儲理事佈雷納德表示,在一段時間內,財政支持是必要的,美聯儲有政策空間實現2%通脹目標,前瞻性指引必須是美聯儲反應行動的核心,以及負利率對美國「不具有吸引力」,美聯儲可能被迫使用大蕭條時用過的收益率曲線控制(Yield Curve Control, YCC)來幫助經濟增長恢復動力。
翻查紀錄,聯儲局於一九四二至一九五一年曾實施這項政策,透過為二十五年期國債及三個月票據孳息率封頂控制整條孳息曲線。戰時和戰後初期跟今日環境風馬牛不相及,在經濟層面不存在任何可比性,聯儲局當時之所以這樣做,真正用意是協助美國政府為龐大的戰爭債務和飛升的財政赤字融資。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各國政府無不大開水喉救市抗災,美國聯邦財赤今年估計將達四萬億美元,超逾GDP百分之十五,公債對GDP比率更高達百分之一百三十,與二戰時期已大致看齊。特朗普政府若把萬億美元基建計劃付諸行動,為經濟注射大補針,債務負擔必然百上加斤。
新冠肺炎疫情走向並非決策者所能控制,聯儲局唯一可做的是動用一切工具支持經濟和穩定金融市場,鮑威爾曾於不同場合暗示聯儲局在貨幣政策範疇內已竭盡所能,卻苦於獨力難支,意味要繼續拉動經濟復甦,得寄望政府和國會於財政政策上再加把勁。環球通脹長期低迷、利率非負即零,聯儲局一旦透過控制孳息曲線替政府大增開支背書,美國離「直升機撒錢」恐怕只有一步之遙,投資者當然亦不愁沒有新的藉口可供炒作,延續股市跟實體經濟嚴重脫節這個「抗疫神話」;至於悲劇何時發生,那是下任總統和聯儲局的問題了。不過8月27日(全球央行年會)到9月29日(第一次總統辯論)期間或者會有更多訊息可以透露。
另一邊廂的中國則迎來紅包雨,截至7月17日,A股有2489只公佈了2019年度分紅(派息和紅股)實施公告。這種由上而下的分紅要求中國特有的,在資本社會看來是没有效率的資本運作,在共產社會則是理所當然的共富貴,最怕他的潛台詞是2020年要共貧窮。現金分紅只是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的方式之一,如果成長期的公司將大量盈利用於分紅,公司勢必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這會影響到公司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進而影響到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不同巿場有不同的投資文化,我們只能聆聽及尊重,不需過份挑戰及質疑。
經濟數據如美國就業數據、中國生產總值數據都很不理想,但股市卻並不理會,優質公司即使盈利稍挫股價反而不斷造好,關鏈在於央行積極印錢,將來錢更不值錢,巿場早已下決心買入那些最為「穩陣」的資產,我們亦只能在狂潮中順水行舟,小心反艇。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資本巿場的股權資產

新冠病毒這個星期開始在香港展開第三波的擴散潮,計算上個月底的限聚令逐漸放寬及兩個星期的潛伏期,因果關係算是吻合,應對措施也相對容易理解。但這次是多區一齊爆發,源頭仍未掌握到,相信這波疫情至少要擾攘一個月左右,才有望可以再次控制到五、六月的水平。計及美國及發展中國家的疫情仍未有真正遏止的跡象,難怪中國至今仍是鎖國自我隔離全世界,如果有哪一天也在中國發生下一波擴散潮,可能再次引起資本巿場的恐慌。從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傳播來看,讓經濟、社會完全恢複還需要一段時間。

由於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各個國家都推出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利息降到幾乎為零,流動性增加那麼多,出於流動性的考慮,美國和歐洲股市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當然,風險也越來越大,跟三四月的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由於疫情還在繼續,這樣一來,量化寬松和零利率政策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影嚮都被往後推了。而在後疫情時代,在一個流動性極度充裕和負利率隨處可見的環境下,寬松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對金融資產尤其是股權資產特別有利,因為金融資產價格反應最快、周期短。

大家都想把風險降到零,但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資產,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之間做更多分散的安排以降低風險。分散投資是唯一降低相對風險的辦法,首先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投資期限做出理性的安排。等經濟進一步復蘇,人們的生活接近常態以後,增加出來的流動性會使得物價上漲更多。持續滯漲的話,對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就會帶來非常大的影嚮,他們的日子會比較困難。這可能是很多國家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截至目前,全球資本市場基本穩定,已經從底部反彈,恐慌時期已過。尤其是近期港股及A股跟隨美股大幅抬升創新高,資本市場表現出一定的韌性,隨著中國復工復產的推進,經濟也在加快複蘇,這對全球資本市場都是利好消息。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美仁投資報告(2020-07-01)

股票是創造長遠財富的優質來源。

「十倍股」(Ten bagger)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在特定時間內大升十倍的股票。投資者若想享受十倍股的回報,一般必須持有該股很長時間。「十倍股」一詞最先由傳奇投資大師林治(Peter Lynch)發揚光大,他借用棒球場上的術語「bagger」,該詞原指棒球的壘打得分。

這種公司屬於顛覆行業的殺手,業務模式獨特,在涉足的領域又是稱王稱霸:「這可樂沒有相應的百事作替代品」。

最成功的企業,就是那些足以打破您對估值既有的框架!這些公司的業務都是動力十足,又有高瞻遠矚的管理層,加上競爭對手遙遙落後,造就可持續的發展優勢。這類公司估值都存在溢價,原因是收入和現金流驚人增長。傳奇投資大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過:「以合理價買入優秀公司,勝過以吸引價買入平庸企業。」

理論上說,公司的估值建基於預測將來所有現金流的折現。然而,盈利會受一些會計假設影響,例如折舊等。對於新經濟板塊,許多增長股都是情願錄得虧損,都要將大部分營業利潤拿來再投資業務,資金都變成營運資金和資本支出,推動未來業務發展。如果我們只著眼傳統估值指標,例如市盈率,該指標只依據盈利來評估股票的價值,那麼將白白錯過大量投資優質明星股的機會。

貝佐斯(Jeff Bezos)在2004年股東信中,給投資者上了寶貴一課,他指出留意現金流的重要性: 「我們的終極財務指標,亦是我們長期以來最想推動增長的指標,就是每股自由現金流。」因此,投資者應更加留意收入和自由現金流的增長幅度,而不是所投資公司的盈利。

優秀的企業在跌市時亦不能免疫!股價確實有時會大跌,但之後會回升。股市短期內大幅波動,但長期而言,回報遠大於虧損。應像個企業家,而不是炒出炒入的交易員。不是炒股,而是投資企業,我們看好那些優秀公司的業務模式將改變行業,使世界煥然一新。

根據80/20原則,投資組合中20%贏家將貢獻80%回報。在波動市保持忍耐,只是幾隻股王的爆炸性回報,已可讓投資者滿載而歸。

芒格(Charlie Munger)建議不要浪費時間捕捉平庸機會,而是精挑細選,著眼那些能大幅改善財富的股票。敢於去贏,如果您選中一隻股王,那就想輸都難。多數情況下,王者會一直長勝下去!只有當您投資時看好的因素不再,或者有更好的投資機會出現,否則不應沽出股票。


中美脫鈎已成定局,中國從依賴出口轉型倚重內需消費,中產階級不斷擴大,在此長線結構性趨勢下,我們不能錯過這個時勢下可能出現的一批新股王。

此刻政治較量和經濟數據等利淡消息殺聲震天,中美股市郤牛氣沖天,以氣勢而言,中國更勝一籌。美股由科技主力拉動,傳統股份在疫苗取得進展的消息之下,依然表現平平,反映投資者極之理智,限制了指數升幅,炒股不少巿的現象持續。相反中港大舉反攻,由內房股領軍,拉動內銀、內險也一同參與,配合騰訊及港交所兩大龍頭繼續升勢停不了,絲毫不見資金撤出獲利換馬,不似板塊輪動,反而有全線向好的跡象,市底不錯,似乎投資者對中港股巿的長遠有所改觀。

不少香港人對中資股存在偏見,但近兩三年中資股基金表現相當好,當這批股份價格和業績收入都能持續上升,反過來就再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一個股市要升得勁,一定要由知識型股票帶頭,因為無形資產的升值才有爆炸力,加上近年投資者口味傾斜,資產型股票大升的機會更加渺茫。無形資產的重點,主要是網絡效應、品牌力,以及高端製造附加值。中國網絡效應一早已經證明過,始終有一個龐大的本土市場,而近年中資股可以騰飛,是因為品牌力及高端製造領域終於成形,衍生出一隻又一隻股王,逐漸建立市場信心。

2020年上半年的恒指回報為-13.35%, 2020至今的投資組合回報6.8%(同期恒指回報:-13.35%, 標普回報:-4.02%, A股回報:-2.16%),自2017年起的年化回報率為13.9%。不過因為組合回報曾在3月中的時候離場買樓,錯過了之後的反彈浪,直至四月底才重獲小量資金繼續摶殺,所以回報百分比雖為正數,但因注碼前後大不同,實際金額回報今年仍為負數。一來一去,大巿其實仍然浮浮沈沈,這輸反攻的短暫勝利主要成功原因在於選股:戰線够闊,精兵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