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像是個分叉路,雖然我們回首過去道路時,從過去到現在好像就像一條單行線,但是未來還是有無數的分叉路等待著我們,其中某些路比較寬、比較平坦、路標比較明確,所以也是比較可能的選擇。然而,歷史有時候就是選擇了一些完全比人意表的道路。歷史的金科定律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的。
直到今天,我們是否將走入全球經濟危機呢?還是前面還有更大的打擊呢?中國會不會繼續成長、成為全球第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會不會喪失霸主的地位?香港是否會失去昔日的金融中心地位?一國兩制究竟還有否存在的價值?我們走向的是生態的災難?還是科技的天堂? 這些所有的走向,評論家都各自有一套很完整的論述,但我們就是無法確定何者將成真。不過如果過了幾十年後再回顧,我們屆時又會覺得答案實在太明顯了。有趣的歷史事實是:有些在當代看來最不可能發生的事,常常就是最後成真的事,可悲的事,歷史的抉擇絶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或福祉而進展,原因就在於「利益」並没有客觀的衡量標準。成王敗寇,勝利者永遠相信自己的定義才正確。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的一團混沌,歷史就是無法解釋得斬釘截鐵、無法預測得十拿九穩。在同一時空,有多方力量互相影響、互相牽制,只要某方力量有了極小的改變,結果就會有巨大的不同。學歷史不像物理學或經濟學,目的不在於做出準確預測,而是為了拓展視野,了解現在的種種絶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
中美角力持續,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表現失敗,有可能影響經濟復甦,並導致美國與中國正在進行的全球爭霸中處於劣勢,不過他認為美國仍有保持總體領先地位的原因,例如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機械人技術等創造未來的行業都處於優勢。即使美國存在民粹主義問題,但其仍然擁有一樣中國所缺乏的珍貴東西,就是穩定的政治制度。
據說北戴河會議,中共定了新的3軟3硬政策:對美國軟,對西方軟,行動上要軟;對國內硬,宣傳要硬,對香港硬。簡單來說就是對外屈膝,對內鎮壓。經濟政策在主席總理不太咬弦下而難以像美國和聯儲局那般簡單直接:減稅、派錢、讓利。但中國和美國一樣以股巿的升跌衡量的話,他們的經濟政策暫時都是成功的,香港這磨心則是斯人獨憔悴,且看一眾中概科技股回歸能否令到港股起死回生了。暫時看八月表現是特朗普未必連任,這個Tipping Point 或者將在11月美國總統選舉後確定。
2020至今的投資組合回報+14.1%(同期恆指回報:-10.9%, 標普回報:+5.2%, A股回報: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