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無法預測的革命

歷史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像是個分叉路,雖然我們回首過去道路時,從過去到現在好像就像一條單行線,但是未來還是有無數的分叉路等待著我們,其中某些路比較寬、比較平坦、路標比較明確,所以也是比較可能的選擇。然而,歷史有時候就是選擇了一些完全比人意表的道路。歷史的金科定律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的。

直到今天,我們是否將走入全球經濟危機呢?還是前面還有更大的打擊呢?中國會不會繼續成長、成為全球第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會不會喪失霸主的地位?香港是否會失去昔日的金融中心地位?一國兩制究竟還有否存在的價值?我們走向的是生態的災難?還是科技的天堂? 這些所有的走向,評論家都各自有一套很完整的論述,但我們就是無法確定何者將成真。不過如果過了幾十年後再回顧,我們屆時又會覺得答案實在太明顯了。有趣的歷史事實是:有些在當代看來最不可能發生的事,常常就是最後成真的事,可悲的事,歷史的抉擇絶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或福祉而進展,原因就在於「利益」並没有客觀的衡量標準。成王敗寇,勝利者永遠相信自己的定義才正確。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的一團混沌,歷史就是無法解釋得斬釘截鐵、無法預測得十拿九穩。在同一時空,有多方力量互相影響、互相牽制,只要某方力量有了極小的改變,結果就會有巨大的不同。學歷史不像物理學或經濟學,目的不在於做出準確預測,而是為了拓展視野,了解現在的種種絶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

中美角力持續,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表現失敗,有可能影響經濟復甦,並導致美國與中國正在進行的全球爭霸中處於劣勢,不過他認為美國仍有保持總體領先地位的原因,例如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機械人技術等創造未來的行業都處於優勢。即使美國存在民粹主義問題,但其仍然擁有一樣中國所缺乏的珍貴東西,就是穩定的政治制度。

據說北戴河會議,中共定了新的3軟3硬政策:對美國軟,對西方軟,行動上要軟;對國內硬,宣傳要硬,對香港硬。簡單來說就是對外屈膝,對內鎮壓。經濟政策在主席總理不太咬弦下而難以像美國和聯儲局那般簡單直接:減稅、派錢、讓利。但中國和美國一樣以股巿的升跌衡量的話,他們的經濟政策暫時都是成功的,香港這磨心則是斯人獨憔悴,且看一眾中概科技股回歸能否令到港股起死回生了。暫時看八月表現是特朗普未必連任,這個Tipping Point 或者將在11月美國總統選舉後確定。

2020至今的投資組合回報+14.1%(同期恆指回報:-10.9%, 標普回報:+5.2%, A股回報:10.8%)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病毒新時代

美國Johns Hopkin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2千萬,累計死亡病例接近80萬。美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5百萬,累計死亡接近17萬。最近兩個星期的美國數字顯示已經初步平穩,一眾將「正常化」的股票已經率先反彈。俄羅斯宣佈成功研製新冠疫苗,投產在即,一眾美中疫苗股立即拾級而下。在這個病毒為上的新時代,早已取替科技成為我們必需重新學習及適應的「新」事物。

香港國際機場宣佈由八月中重新開放中國內地機場出發的旅客,可經香港國際機場轉機/過境到其他航點,前往中國內地各目的地的轉機/過境服務仍然暫停。究竟中國會封關多久?網上見到舊同事和朋友有些已很久没回香港,更多的是自新年後没回過大陸。這種對內放鬆,對外收緊的反常現象還會持續多久?全世界由一個開放的社會重新進入一個半開放的時代,究意是利多抑或弊多? 最快重新適應到的才是最後的大贏家。

今年,全球股市冰與火交融,強勢股高度集中,新經濟股及傳統板塊表現兩極化,加上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主要指數好像隨時會調整但又遲遲不調整。最近的板塊輪動異常,股份強弱不斷反轉再反轉的市況,組合回報竟和三大指數背馳,順勢換馬還是拓寬容忍線?跟或不跟都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高牆。2020至今的投資組合回報15.1%(同期恆指回報:-10.7%, 標普回報:4.4%, A股回報:10.2%),自2017年起的年化回報率為16.1%。心理有些不平衡,是完美主義作祟,根據已知結果,以事後孔明的角度批判自己。根據過往的經驗,清晰的防守線需要堅守,唯有在不同組別的股票中,各自挑選出最好的代表,砌成一個組合。改善組合結構之外,依然是屢敗屢戰,尊重巿場的聲音之餘,積極學習對沖的工具。

市場永遠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才有獲利的機會,在貪婪與恐懼兩種極端中以注碼控制的中庸之道一直是人類的生存之道。中美反目不是一朝一夕,世界紛爭亦然,不算太過出奇。市況當然有機會急速惡化,亦同樣可以再次化險為夷,如何下注,視乎個人的主觀判斷,然後留待市況發展去評定輸贏,爭辯根本無謂。眼前一個大變會否是港股藉著恒指的改革而成為一個否極泰來的轉捩點? 這兩個星期的走勢應該會透露更多端倪。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 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變遷與演進

繼美國寵佩奧宣布「Clean Network」計劃嚴禁中國AppBAT雲服務、電信運營商等在美國運行之後,特朗普發布行政命令宣布封禁微信,將在45天後,任何美國人士及企業都不得與騰訊或該實體的任何子公司,進行任何與微信有關的交易,或與任何受美國管轄的財產有關的交易。這是繼封禁TikTok之後,對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又一次打擊。不過想深一層,既然GoogleFacebook皆不能在中國營運,那麼我們又為何需要對美國這禁令感覺太突然?不過是以子之矛,還治其人之身的報復行為而已。


「解決微信威脅的行政命令」表示,根據《憲法》和美利堅合眾國法律賦予總統的權力,包括《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美國法典》第50篇第1701條及以後各條)、《國家緊急狀態法》(《美國法典》第50篇第1601條及以後各條)和《美國法典》第3篇第301條。 特朗普認為,必須採取更多步驟來應對2019515日第13873號行政命令(確保信息和通信技術及服務供應鏈的安全)中宣布的有關信息和通信技術及服務供應鏈的國家緊急情況。法律條文在需要的時候,總是被利用來作解釋的工具。


中美分道揚鑣早已是一條不歸路,從前受惠於全球化的企業,將要逐漸被迫接受新形勢。不過聆聽市場的聲音,股市暫時的走勢反映出投資者當特朗普及蓬佩奧的說話耳邊風,不論是業績或股價,強股依然很強,弱股亦仍然很弱,反映有遠見的或早已預備,甚或受惠於環球新形勢。


巴菲特賬面上的現金儲備繼續創歷史新高,持有的蘋果公司的市值亦在這股反彈浪中創新高,蘋果公司在總倉位中的佔比從29.7%增加值44.1%。此消彼長後,一直自稱對科技股不熟悉的巴菲特竟然靠著科技股翻身,成為他自己的主要收益來源,與其說這是巴菲特投資策略的變遷,不如說是全球資本市場自身的演進邏輯。


港股市場最近推出恆生科技指數,阿里、騰訊、美團(ATM)三家市值總和比工行、農行、中銀、建行、招行、中國移動、中國人壽、平安、友邦、中石油、匯豐等這11家公司的市值加在一起還要高。巿場過度集中的情況和美股的FAANG情況差不多,不過這恆生科技指數是誕生中國科技股的浴火重生,還是強弩之未?從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正被中國監管機構指控壟斷國內支付巿場可見一般,而且這是發生在企業管理赤化之後,由內而外的欲加之罪怎可能不成功?感覺新一波的趨勢正在逐漸形成: 重新私有化,「打破」壟斷,減低稅率,鼓勵「競爭」及投資,從而創造就業。這改變像是從科技與金融一收一放。


8月份一個焦點是指數換馬,恒指改革並無懸念,指數基金買賣方向明刀明槍,指數換馬帶來的潛在交易機會,標誌了股市改朝換代。今次疫情加速不少社會趨勢變化,新一波疫情爆發,推慢正常化進程,資產負債表比較弱的傳統公司,捱不過的風險固然增加,當人們把改變化成習慣,商業贏家輸家的角色便不會再次逆轉,一邊是永久提升,另一邊就是無止境沉淪。未來一兩年,可能有大把市場指數換馬,提供大量打劫指數基金的機遇。


種瓜得瓜,投資組合的回報表現視乎部署,部署則是在風險和回報之間的取捨。2020至今的投資組合回報16.4%(同期恆指回報:-16.5%, 標普回報:3.75%, A股回報:9.97%),自2017年起的年化回報率為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