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不投資的風險

投資有風險,相信沒有人不同意,大家都不想去面對風險,對之敬而遠之。於是不少人以為,只要不去投資,就不用面對風險,但他們怎樣也算不到,不投資也有風險,而且風險比投資的更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投資的人,表面上財富不增不減,通脹的因素令到在真正的金錢世界中,其真正的價值在不知不覺間減少,存在著極大風險的。人們誤以為持有現金、將錢存到銀行便無風險,但在財富世界中,現金的價值不斷減少,是只跌不升的工具。一直以來,現金的價值都在不知不覺間下跌,在近幾年各國的量化寬鬆下,現金已變成快速地貶值。不投資的人避開了投資的風險,但卻面對更大的通貨膨脹的風險。


若一個人從不投資,到有一天,例如收到一大筆退休金,他因某原因而要投資時,將面對無知的風險。的確,每個人都有第一次投資的時候,即首次投資時的無知風險可說是必經的,但問題是這風險對我們造成有多大的影響。若然是過往從不投資的人,到某天面對「遲來的首次投資」時,將引至他們面對更巨大的風險。更何況我們要面對「感覺」的通脹,而不是央行公佈的「統計通脹」。以一位25歲上班族年薪約31.5萬港元(40,456美元)為例,假設他薪金每年按通脹調整、每月儲蓄其中15%,推算他選擇投資或不投資,對未來40年財富變化的影響。根據美國過去40年平均回報及利率,標普500指數年均回報率為10.96%,3個月期國庫債券息率是4.6%。如果這位上班族持續投資股票市場,回報率與大市保持一致,在65歲退休時,他可擁有約3,565萬港元(457萬美元);如果他把錢存放在銀行賺存款利率,可滾存至991萬港元(127萬美元);若他原封不動地儲存現金,65歲時就只有439.5萬港元(563,436美元),不投資所喪失的機會成本高達2,574萬港元(330萬美元)。


央行的其中一個使命目的是管理通脹,穩定貨幣,即使不計算近十年肆無忌憚的印鈔的MMT觀點,通脹仍是最終的目的和必然的終局。如果通脹是必然的終局,那麼貨幣的價值貯藏功能就會越來越不可靠,持有可靠的實物資產、金融資產和數字資產,雖然短期內會有階段性的「債務—緊縮」壓力,但長期來看,仍然會遠遠好於可以「無限供給」的信用貨幣。在此期間,不同主權國家貨幣的強弱程度,決定了MMT的空間。


一季度的通脹出爐,不論中美和香港,數字仍是和過去二十年一樣:低得出奇。因為這通脹數字並不包括資產價格。佔個人及企業越來越大支出比例的樓價,竟然不在公開政策及目標的計算範圍之內,因此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美聯儲尋求讓通脹適度高於2%,並表示在2022年底之前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小。對資產價格的預見的影響可見一二,所以大部份精明投資者仍相信縱使投資有危險,但不投資的危險更大,當然投資錯誤的危險仍是最危險的,所以必須儘早學習投資。


美股週五集體收漲,道指與標普500指數均創歷史新高。強勁的美企財報與國內外經濟數據提振了市場對經濟復甦的信心。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強調,即使經濟反彈,美聯儲也不急於改變寬鬆貨幣政策。反觀近期A股市場多隻白馬輪番「閃崩」,指數震盪下行伴隨着成交額的顯著收縮,調整源自抱團股微觀結構惡化,並非全面性惡化。一季報的盈利增長以及景氣復甦的線索下,尋找被低估的盈利價值以及被低估的成長價值成為新的方向。


2021至今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4.15%(同期恒指回報:+6.28%, 標普回報:+12.14%, A股回報:+0.3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