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上市公司的年報陸陸續續發佈。2021,我們似乎又經歷了一次過山車,春節前的恒生科技指數暴漲讓人熱血沸騰,春節後隨著的美債收益率上行導致股巿下跌讓人沮喪。不過,同時間的美股郤一再創新高。
從行業角度,幾大科技巨頭一方面需要消化一下估值,另一方面也開始面臨反壟斷的壓力,至今港股市值前三的科技巨頭騰訊、阿里和美團,都接到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調查。阿里已經罰款182億,其餘兩個巨頭還在調查過程中。在反壟斷調查的影響下,科技巨頭短期或許會在財務方面有影響,但是這些科技巨頭已經牢牢把握了一個時代的賽道,在沒有跳出移動互聯網這個大框架下,這些公司的地位絲毫不會受到影響,因此仍是長期佈局的選擇之列。
在消費領域,人氣最高的三大神水: 白酒、山泉和醬油。上年疫情期間仍在創新高,今年帶頭調整了約三成,反彈力度暫時仍然一般,基本還在底部。反之,一些疫後概念的旅遊股和運動股表現強勁,是消費領域中的風中勁草。
碳中和的新能源方面亦是帶頭調整的一個板塊,反彈力度暫時給傳統資源股比了下去。在碳中和的全球目標一致的前提下,除了可能是新能源的天下,舊行業減排的能力亦是一股不能忽視力量,一般巨企相比中小企更能適應這種新常態,難怪大家正在預期巨型油企的翻生。隨著互聯網巨頭華為、百度、小米等紛紛下場,形成新勢力和互聯網+傳統車企兩大陣營,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激烈、百花齊放,當年的手機浪潮造就了蘋果和面書,立訊和大立光等,被KO的郤是不計其數。
醫療行業投資策略不能睇小印度疫情的影響,由於印度本身體制的問題,這場疫情的控制難度可能會遠超乎想象,即使是現在馬上加快疫苗接種,也已經來不及了,更大的暴發還在後面。但人類對健康的不斷追求和全球疫情的發展變成剛需。能力範圍以外的高門檻行業以擇優(巨企)仍是主要策略。
電子算曾是我的專業,亦是另一個順周期的行業,由於全球芯片的短缺,萬眾矚目的半導體行業的核心邏輯主要是在行業中是否具有全球領先地位的,具備充足產能和對下游客户有較強議價能力的公司不論在哪一個行業都將持續受益。
金融,資本主義當道之下,仍是創造財富的最穩陣法門。金融科技大變革,數字貨幣正常化,由於門檻相對較低,得益的較有機會是一些新企業,或者是能够結合金融的科技公司。
2021至今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3.47%(同期恒指回報:+5.39%, 標普回報:+12.03%, A股回報:+0.94%)。比較起進取和保守的組合,這個穩建組合的收復表現仍然比較落後,不過已有追落後的勢頭了,拉近了和恒指的表現差距。原因主要是美股的比例顯得不足够,A股的選股直接拖累了組合的表現,包括比較落後的白酒、汽車和消費類,缺少了當打的電子、醫療和科技。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細閱公司年報和把基本經濟面的苗頭融會貫通。Sell in May的月份,可能是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股巿在這次疫情中是領先指標,先高後低,在美股仍在創新高的時侯,白馬股紛紛調整了15~30%,按道理是吸納的機會,但整個中港股巿的氣氛仍是比較弱,美股一日未調整,時間可能仍不太晚。蘋果同時警告芯片短缺會影響生產,代表有些趨勢是世界性的,需要趨吉避凶,尋找狹縫中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