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反壟斷的高潮年,首當其衝的是阿里巴巴及一眾互聯網平台公司。
壟斷直接了當地説就是在一個產品市場上只有一個買家或一個賣家。但是,導致市場被獨佔的原因,卻是各式各樣的,對經濟效率的影響亦截然不同。
第一種,由資源的天賦特性,帶來產品(服務)的獨特性。譬如龍井茶、茅台酒等。這類產品,市場上獨一無二、消費者又願意出價來欣賞,資源所有者就擁有排他性的獨佔權。
第二種,發明的專利權或版權,或者像可口可樂配方那樣的商業祕密。這些資源沒有獨特性,但是在想象力和科學技術的商業應用方面,具有獨特性。政府如果不通過法律保護專利和商業祕密,發明和創新的供給就不足,對經濟增長必然不利。
第三種,贏家的壟斷。凡競爭就有輸贏,商場競爭的勝出者可能憑實力和策略,一時之間將所有競爭對手趕出市場。典型的案例,是蘋果和微軟公司,不是別人不可以做電腦硬件和軟件,而是一時之間沒有誰做得過他們。
第四種,成本特性產生的壟斷。一些產業,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資,才能形成供給能力。這些投資一旦發生,就成為沉沒成本。對於這些產業來説,新的競爭對手面臨很高的進入門檻,因為他們必須再支付一筆巨大的投資,才可能與在位者競爭市場需求。
第五種,強制性壟斷。這就是運用非經濟的強制力量,清除競爭對手,保持對市場的排他性獨佔。這種強制的勢力,可以是非制度化的,如強買強賣;也可以是制度化的,如政府管制牌照數量,或由立法來阻止競爭而產生的行政性壟斷。
壟斷成因,進入細節問題之後,紛繁複雜。在真實世界裏,一果常常多因。事實上,無形的手支配下的「壟斷」,絕大多數時候,恰恰是產權的同義詞。基於資源獨特性、發明和創新、競爭勝利以及成本優勢的壟斷,都是從「產權的排他性」中派生出來的壟斷。產權是排他性的專用權利,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政府依法保護產權是現代經濟秩序最重要的環節,也是社會發展與政權穩固的前提。 反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直至2021年5月21日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0.01-->+2.56%(同期恒指回報:+2.83-->+4.41%, 標普回報:+11.82-->11.33%, A股回報:+2.23-->+2.11%)。巿場一早響起反壟斷和高通脹的警報,投資者只能認清壟斷和通脹的本質,才能在投資路上安心上路,行出一條通往財富增值的「羅馬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