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信心、分析、尊重巿場 、複利

自己今年由於在年頭對巿場不是太有信心,組合的其中一個弱點是太分散,重倉資產型股票無問題,幾隻股票是鎮守組合後防的主力,但知識型股票就打得太散。基於小試牛刀的概念比較多,下了一注,升得太快又或者回番落去,都不想再加。要集中火力的話,第一注就要加大注碼,當然先決條件是考慮過程要更加深思熟慮。另外,同一概念的股份,就要精選Best of the best。還有是風險管理,知識型股票波幅大,重注的話隨時要捱得辛苦,卻又不應該亂咁止蝕。

巿場永遠存在形形式式的憂慮,令部分好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估值被低估,當大家義無凡顧地開始相信時,把這些好公司升上神枱變成宗教,估值就會長時間高企,進行慢牛走勢,去年的維他奶和頤海國際就是如此,今年的最新宗教又是否5G概念及雲計算呢?有些概念無法執行,主要原因是怕輸,如果氣氛不是末日FEEL,股票的對家根本不會平賣,所以被嚇至郤步,想等更低水位,是人之常情。要提升膽識,唯有多增加實戰經驗,多點小試牛刀的戰役,對自己對巿場的理解更多,才有能力在關鍵時刻打大佬。

投資機構研究總監、多產財經作家莫布新(Michael Mauboussin),最近撰寫了一份報告,題材頗為有趣:「誰在(交易的)另一方?」(Who is on the other side?)他指出,想在投資中賺取超額回報,就要回答上述問題,也就是明確找出自己的優勢。據其分類,市場失效,亦即有人犯錯,主要集中在4個範疇:行為(behavioral)、分析(analytical)、資訊(informational)、技術因素(technical)。4個範疇的英文字首,剛如湊成BAIT(誘餌)。

投資者行為失誤,為對手提供最持續,卻又最難掌握的優勢。這類機會多源於決策上的心理偏誤,而要注意的是,當投資者集體出現偏誤,而非個別例子,才能提供機會。分析能力,包括分析技巧、如何判斷資訊的重要性、能否有效更新看法,又或以不同的時間長度分析,和預期市場看法的變化等。不同投資者的分析能力有別,自然為能力較高者提供機會。在合法的框架下,獲取相關資訊的能力,亦非人人平等。投入注意力是一大成本,花不起這個成本的投資者,就會處於劣勢。另外,研究指複雜的資訊流通速度會下降,所以有能力快速、全面掌握,並預期訊息影響力的投資者,擁有優勢。技術因素指當部分投資者被逼賣出或買入(如沽空後被逼倉),他們的對手便擁有一大優勢。利用資金流向,又或是傳統套利者水源緊拙時,有現金、流通性,能填補他們功能的投資者,也同樣擁有優勢。

2019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11.50%, 投資組合回報10.99%(港股13.0%,A股11.98%,美股5.98%)。眾所周知,隨著膨脹,錢會愈來愈不值錢,如果只靠存錢只會讓錢不斷貶值而已,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更積極的作為。股神巴菲特曾說過:「對抗通貨膨脹的最佳利器就是自己的賺錢能力,其次是擁有一門好生意,如果不能找到幫你賺錢的事業,你將一直工作到死」。巴菲特這樣形容他的複利理論:「冬天從山頂上滾下雪球,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不是很大,但隨著時間的堆移,它會愈變愈大,並且能夠緊緊的連接在一起,而複利累積投資就和滾雪球差不多,很小的資金最後會得到很大的利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