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感覺特別漫長的第三季

這個第三季感覺特別漫長,不論是世界、香港、和家庭都有很多意外在這個季度發生了。自己被迫擁抱改變,心態上作了些微改變希望可以活得輕鬆一點,雖然眼前這些風波似仍會持續下去,但了解歷史和人生的高人感覺會覺得眼前的挑戰就如經濟周期的低谷一樣,雖然現時感覺很痛苦,但焉知不會有更低的低谷在眼前等著我們?只有當跨過了,或倒下了,回過頭來望才會知道為什麼人類總是在犯同樣的錯誤,才會更珍惜某些我們應該更珍惜的核心價值。

在愉景灣的漂書站撿了一本書<<跑出全世界的人>>,作者
Phil Knight是Nike的創辦人,在24歳時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背著書包壯遊世界,思考人生, 最後決定踏上一條只屬於自己的道路,號召了一群與社會格格不入但聰明絕頂的怪咖,合力打造了獨一無二, 改變世界的新品牌、新文化。讀了這本書後,才深深明白美國並不是我們認識的創業家天堂,Phil Knight大半生都在負債的窄縫中活過來。了解每個勾所代表的創新、求生和勝利是多麼得來不易。他的信念、無人能及的毅力,他的成功、挫敗磨練了他們的智慧和愛,他的創業精神和遭遇的障礙,都是非常寶貴的心得。不過創業家的精神如何在創辦人離去傳承下去?公司股票會變成如蘋果、微軟那般更有價值,還是像香港那四大家族那樣垂垂老矣?不論如何,書中的幾個反思都甚值得我再三去思考,協助我更容易跳出眼前的困境。 

1. 找志業,就算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去找就對了,假如跟志業走,疲憊會比較容易過去,絆腳石會成為燃料,高牆則會像是你壓根就感覺不到。

2.「你在衡量自己的時候,要看的是用你來衡量自己的人。」 

3. 發現現今的學生比他那時候要聰明與能幹得多,但也發現他們悲觀得多。他們偶爾會懷憂喪志地問說:「美國會怎樣走?世界會怎樣走? 新的企業家在那裡?我們注定會是個使子孫的未來變差的社會?」

4. 斷垣殘壁反而造就了睿智,世界蘊含了無數未經開發的天然與人力資源,諸多的危機有不計其數的方式與手段可以解決,我們必須做的就是盡力工作和讀書,讀書和工作:大家都必須是叢林裡的教授。

5. 運動員要靠運氣,詩人要靠運氣,生意要靠運氣,努力不懈至闗重要,好的團隊不可或缺,頭腦和決心無比珍貴,但決定結局的或許是運氣,這運氣是道、理、智或法,是天意。

6. 要對自己有信念,但也要對信念有信念,不是別人所定義的信念, 而是你所定義的信念, 是信念在你心中定義自己的信念。

來到第三季尾,香港仍受內外夾擊。中美貿易戰升級,香港政治事件打擊本地投資消費氣氛和環球利率競爭性下調等等。環球經濟情況不明朗令不少投資者湧向債市,希望在動盪市況下透過定息債券獲取固定收入。可惜,大量資金流向債市,導致債券孳息不斷走低,甚至達至負數。股息高於債息,變相帶來另一個需把資金轉向「債券替代品」的機會,即防禦性較高和波動性較小的高息股,以在市場波動時作為緩衝。

2019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2.28%, 投資組合回報22.62%(單周港股24.97--〉24.09%,A股24.47-->24.39%,美股18.52-->18.2%)。終於放棄了有獸性味道的CHWY,不動不彈的AXP和為了收息的中電,衣服住行和金融科技的選擇越來越少,但為了要賺取比巿場回報要高的回報,始終需要像Phil Knight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更接近目標 - 財務自由。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負利率和加樓按息

美國財政赤字擴大約19%至1.07萬億美元,七年以來首度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財長姆紐欽周四表示,當局正「十分認真」考慮明年發行五十年期國債,原因是可趁目前的低息環境,令華府降低債務融資開支,若市場有這類債券需求,當局會作出配合。Modern Monetary Theory的日子其實己經悄悄進行了嗎? 有自主貨幣的政府沒有財政赤字問題,任何財政缺口都可以通過發行貨幣解決。其實全世界都持有不少美債,誰也不想讓美元貶值,變相益左債仔美國,所以一日美元的地位未降低,呢位大佬都仍可以有恃無恐繼續發債。

索羅斯覺得特朗普為了2020的大選,將會和中國達成貿易協議,提掁美國股巿和經濟,提高自己連任的機會,把選舉利益置於任何其他利益之上。

歐洲央行周四議息後,出乎意料推出「無期限」量化寬鬆(QE),存款利率調低0.1厘。歐元匯價在議息後向上,某程度反映了巿場的反應是正面的。

全球都被逼到負利率,杞人憂天於事無補,代表了全球市場都不希望投資者持有債券,而是希望大家把錢拿去投資促進經濟,但全球又都寧願持有比較有保障的國債,而不願把錢投入風險相對較高的資本巿場。書本的教導是這時候已經持有債券或空手的投資者可以先等著,待股市往下走,就可以開始贖回債券,然後以定期定額方式買入全球股票型基金或ETF,等下一次景氣回升時,一定會看到不錯的獲利。實際的問題是A股3000 點早已俳佪了4年多了,是回升的時候了嗎?美股則一直持續上升了10年,那像樣一點的貼整究道是即將來臨,還是根本不需要來臨呢? 個人判斷始終是以選股和不同戰場對應這種混沌不清的大巿。

滙豐銀行調升按揭利率,實際按揭利率增至2.625厘,歐洲和中國已開始減息,美國聯儲局也將再度減息,香港大型銀行反其道而行,上調新做按揭息率,說是為改善「薄利」情況。我想真實原因是銀行看淡本港樓巿,希望減低對按揭巿場的依賴。時間巧合的是民建聯和一眾中資傳媒最近高調促請政府用《收回土地條例》興建公屋,不禁令外界聯想是否政府已有決定,藉此助「盟友」「成功爭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的報告,曾指發展商持有約300公頃農地可以短中期內開發。此舉或與香港奉行的自由市場原則相違背,但只要政府「有地在手」,應對地產商才能有更大「談判能力」,才能把樓價綑綁香港人的深淵放下一條急救的女火繩索。這招一出,樓價、四大地產商和香港銀行業的前景的確要打一個折扣。


2019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5.83%, 投資組合回報23.1%(單周港股25.45->24.97%,A股24.03->24.47%,美股22.35-->18.52%)。港股九月兩星期反彈超過1600點,由於組合的beta值太低,組合一度倒跌,至今只有約0.8%的進帳,想不到除了金礦股走弱,組合中在過去兩個月一直強勢的蒙牛、中燃氣、SBUX、創科、五糧液、MCD、MA、GDX也相繼轉弱,巿場好像上演一次強弱互易的戲碼。增長股雪崩式調整,弱勢股則轉強,這種升市是一直是自己偏防守性組合的噩夢,於是持倉輸,表現落後指數表現。美股因為至今仍在高位而未有明顯調整過,亦因為自己始終不太熟悉當地公司的財務報表,所以應變的能力是三個巿場中較差的,今周作了一些調整和檢討,希望組合回報不會在反彈巿中被抛開。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金價和QE

「QE無限」的傳言越來越真,亦越來越接近,因此這段時間一直在想著當年的歷史是否會簡單重覆,想起QE,自然想起通脹;對抗通脹,自然又想起金。

按照此推算,在政府推行QE印銀紙時金價應該一直放塵,在巿場充份預期減息、QE、經濟增長疲弱、國家管治危機、通貨膨脹的現在,應該押注金,可是金價雖然由2004年一直上升至2012年,當中金礦股GDX更是領先在2012年2月開始下跌,比起金價在10月才開始下跌早了半年,但之後便掉頭回落了七個年頭,究竟期間有什麼一股力量在作崇呢?而不是繼續上升至QE在2018年才結束呢?

全球黃金需求的一成來自製造業,五成來自消費者對黃金飾品的購買,四成來自各國央行和全球投資者「對抗通膨」以及對貨幣資產的保值增值。三股力量共同決定金價走勢,但第三類需求是決定金價波動的最主要因素。


在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比重高的各國央行,對美國沒信心,怎麼辦?各國央行就會持續買黃金。但假如美元持續走強則金價有壓力。黃金的流動性很大,投資黃金其實隨時可以變現,或是獲利了結,價格就會更加不穩定,這剛好和黃金的物理特性和我們的傳統智慧相反。金價的走勢就是這麼有趣,並不是簡單地對抗通脹,反而更似是對抗美元的最佳工具?

2019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3.27%, 投資組合回報24.46%(rw單周港股23.91--〉25.45%,A股19.86--〉24.03%,美股21.05--〉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