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和城市的興起使人們產生了對經濟自由的渴望。日漸富有的市民們最終做出一個讓人驚訝的選擇,他們像購買貨物一樣,從貴族手中買到了城市的自治權。從此,市民們自行立法,貴族不能直接向他們收稅。「市民自治」為荷蘭的城市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到西元15世紀末,將近一半的荷蘭人生活在城市中。他們滿足於生活在彼此獨立的城市中,這些城市唯一關注的事情就是盡可能多地增加財富。
當西班牙國王宣佈荷蘭是西班牙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荷蘭人認同了這種說法;當西班牙國王重新劃分荷蘭的行政區域時,他們坦然地接受了;當西班牙國王為荷蘭派來新的總督時,他們也順從地臣服了。但是當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把手伸向他們的錢袋時,荷蘭人奮起反抗了。
荷蘭的獨立戰爭爆發了。一開始,西班牙的軍隊輕而易舉地粉碎了荷蘭人一盤散沙似的抵抗。在不到六年的時間裏,就有15萬荷蘭人死於非命。嚴峻的現實,讓各自為政的荷蘭省份不得不團結起來。1579年,來自荷蘭北方七個省的代表在這間大廳中簽署協議,組成軍事同盟共同對敵。此後,戰爭開始向有利於荷蘭人的方向轉化,一方面是由於荷蘭人的聯合,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在歐洲四面樹敵,連年的爭霸戰爭耗盡了西班牙的國力。
1581年7月26日,來自荷蘭各起義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鄭重宣佈:廢除西班牙國王對荷蘭各省的統治權。把國王像一個不稱職的經理人那樣打發回家之後,荷蘭人突然發現,他們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一個國家。那麼,這個國家應該交由誰來管理和保護呢?作為一個稱霸全球的商業共和國,17世紀的荷蘭從貿易中獲得的巨額財富沒有體現在王公貴族的豪奢宮殿中,它們被中產階級商人們用來建造和裝飾自己的住宅。
歷史學家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大國的更迭,以史為鑑,總有小沙小石可以停泊的地方。
這個星期港股新聞主導市場氣氛,在一輪貿易協議即將簽署的呼聲中反撲,之後又因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而令協議起了風波而急調整,A股指數同樣差強人意,多隻白馬股都在高位回落了接近一成,風高浪急下多隻個股響起止蝕警號,下星期如果未能扭轉弱勢,應該要再如年中時再次強制執行止蝕盤。
今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2.9%, 投資組合回報23.56%(十一月至今港股29.37-->26.71 %,A股21.77-->20.19%,美股20.00-->21.14%)。大前提是市底仍然平穩向好,多國央行聯合放水撐經濟的訊息實在是明顯不過,美國的經濟數據在聯儲局和特朗普的管理下,美股仍在持續創新高,他的對家中國最近兩年在貿易戰的困擾之下,未有方寸大亂,狂推刺激措施托市,只是深化改革,令到資源較有效運用,加上中國公司品牌力量提升,整體經濟增長數字可能遜於以前,大公司的財政實力及盈利質素卻有改善,應該有利股市的發展,不再是boom and bust,持續慢慢向好機會偏高。所以雖然中美在貿易談判上離達成共識還有大段距離,但投資者不應忽視美聯儲開始推動大市向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