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主題1 - 中國借鏡美股藉股巿創造財富
馬雲在2018年底的浙商會表示股價低迷,公司的日子不好過。中證監藉修改回購規管鼓勵公司回購支持資本巿場的正常發展,簡化了回購的決策程序,增加了庫存股制度,上市公司進行回購的積極性明顯提升。由於自金融海嘯以來的低息和QE政策,巿場資金成本太低,美股企業2018年破紀錄擲逾1萬億美元回購股份,用以支撐股價向上,企業太着重股東利益,忽視員工薪金是否合理,會造成財富分配的重大不平均的問題。不少公司會在股價低迷時回購自身股份,既可提振股價,亦使市面上流通的股份數目減少,托高每股盈利,粉飾帳目,市場一般視為好消息。提振股價的效果只屬短暫,若公司基本面不佳,股價終會仍會下跌。且回購操作本質上等同以公司資金炒自身股份,某程度上是不務正業,但美股成功的「不務正業」經驗,A股正在仿效美股製造財富的方法,有望令到資本巿場的運作可以變得更有效率。
注視: 持有大量現金,股價未致過份吹捧,但有回購計劃的優質公司例子:中國平安。
結果:上證2019年至今上升了19%。中國平安上升了40%。
2019主題2 - 貧富懸殊,消費兩極化
上年股巿出現一陣消費降級的風潮,一眾生活用品股應聲炒起,配合企業營收真的下降,大家開始擔心經濟從此陷入衰退期,當中的涪陵榨菜一枝獨秀,憑著兩元一包的產品逆巿創新高,風頭一時無兩。年底幾隻品牌股公佈業績,高級化粧品股Estee Lauder和Shiseido的營收再創新高,甚至揚言整年未感受到中國消費有收縮的危機,證明品牌有價。貧富懸殊不但在百姓生活中感受到,而且貧窮的百姓仍然心甘情願多付出一點去換取高品質和一份虛榮感,性價比挑戰不了一些神級品牌,注定股巿和巿民荷包一起走向兩極化: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公司有好的管理層,才能交到好的業績表現,而好的管理層,即使在逆境中亦有較佳的應變能力,可以令到公司跑贏同行,所以股價長期跑贏大巿亦是理所當然的,作為投資者的第三方,則應做好風險管理,在巿況開始逆轉之勢保留彈藥,輸少當贏,已是下一場勝仗的最強武器。
注視: 業務持續發展,股價未致過份吹捧的日常用品公司及名牌股:蒙牛、海底撈、UNIQOL、茅台、蘋果。
結果:蒙牛2019年至今上升了33.6%、海底撈上升了93.3%、UNIQOL上升了26.4%、茅台上升了93.2%、蘋果上升了85.6%。
這兩個主題幫助組合回報不少,再配合衣食住行的策略,總算是中美貿易戰、身體健康的噪音下的定海神針,但可惜除了中國平安、蒙牛和UNIQOL外,其餘三股皆因信念不足而而獲利不多,中途離場,難再入場,否則應該更高興才對。
贏谷輸縮的打法,某程度是違反人性。一般人都會傾向鎖定利潤,蝕錢時加注博翻本,反其道而行。一味包拗頸是無法參透贏谷輸縮的奧義,問題根源在於操作的大前提已經是錯。趨勢是朋友,順勢而行炒爆為止,才是最容易的搵錢方法。當然要及早判斷趨勢的轉變,以及夠膽追市操作,都相當困難,反而逆市估頂或估底,永遠有一種吸引力。只要途中不是清倉扮型,再追上去的心理壓力已經大減,無貨在手等回調的話,如果換個角度,想像一下對家的心態,這個浪坐住大把利潤,自然不怕守住甚至加注。將來當然可能會逆轉,但大前提必然是出現了關鍵變化,令好友贏家變得恐慌,未確認這個條件出現之前,其實不宜積極減注甚至做淡。要賺到盡,原來就是不要妄想賺到盡。
2019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7.1%, 投資組合回報24.58%(十二至今月港股24.12—>25.30%,A股18.93—>22.62%,美股22.68—>23.83 %)。投資真是少數努力與績效可以完全不成比例的範疇。基本上世間所有範疇,都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少有如投資,可以簡單至月供/平均成本法,然後不要「多手」,就可得到高於平均(雖然也不會是絕佳)的回報。專業人士花了苦功投入資本巿場之後的盲點是,其實不可能沒有偏見,一定是「確認」自己的看法正確,不可能輕輕放下。不少人損手不少,自己亦在投資初期踫過不少壁。知悉用力的極限,避免反過來受其影響,就是避免因個人的偏見和巿場鬥智鬥力的沮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