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計算其實是很簡單中學生的Geometric Sequence 數式,每天花費40元買杯咖啡,一年365天便是14600元,假設把這筆花費儲起來投資,假設每年回報5%的話,30年後,便已可累積了97萬,如果投資回報達到10%的話,更可累積財富240萬。很容易質疑自己的消費決定,製造不必要的焦慮,非常擔心是否有足夠金錢退休。投資有損固然對自己責備,投資有斬獲亦戰戰兢兢,希望儘量儲起起始資金去滾大為退休為家人做好預備。
2019年發生了太多事情令我不得不重新對花費的思想框架重新構建。
第一,金錢雖然重要,但每次一見價錢牌就警鐘長鳴,不是過活的好方法,別人的定價必然是有其巿場價值,自己必須學習他們的成功之道,有時候也需要親自去體驗,這體驗亦是投資成功需要付出的成本,因此「有目的」花費無需引發罪惡感,就能平衡消費與投資和儲蓄的需求。每次想花費於不需要但想要的東西,奢侈一番時,要準備相同金額,拿去投資,在別人的成功上分一杯羹,用自己的投資成果去奢侈一番。所有東西都可以買,只是「提早」了,需要額外賺取,能力有限下自然會衡量價值,究竟是否真的那麼想要,哪一樣想先要,是有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清費,是否值得獎勵自己。
第二,在平衡複利效應和獎勵自己方面,希望訂立一些簡單法則。當年投資回報扣除成本-基金費用後,50%留作再投資用途,10%撥為慈善用途,另外40%撥為喜樂基金,希望可多方平衡投資的最終目的。
第三,雖然標題新聞有時令人很有種罪惡感,但亦的確是一個很科學很實在的計算。隨著膨脹,錢會愈來愈不值錢,如果只靠存錢只會讓錢不斷貶值而已,所以必須要有更積極的作為。股神巴菲特曾說過:「對抗通貨膨脹的最佳利器就是自己的賺錢能力,其次是擁有一門好生意,如果不能找到幫你賺錢的事業,你將一直工作到死」。巴菲特這樣形容他的複利理論:「冬天從山頂上滾下雪球,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不是很大,但隨著時間的堆移,它會愈變愈大,並且能夠緊緊的連接在一起,而複利累積投資就和滾雪球差不多,很小的資金最後會得到很大的利潤」。所以保持組合回報高於巿場平均數或通脹仍是一要指標。
2019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7.84%, 投資組合回報25.33%(十二至今月港股24.12—>25.67%,A股18.93—>22.93%,美股22.68—>25.50 %)。此刻身在太平洋彼岸,下次的文章便是2019年結了,年度的體會和明年的展望下次再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