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見將來,美國上市中資股必然陸續光榮回歸,百度、京東、拼多多、騰訊音樂等星光熠熠,不能盡錄。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在阿里巴巴上市當日,更公然打開口牌,陸續迎接其他美國上市的中資股「回歸」香港,畢竟這樣的「方舟計劃」,就只有港交所能勝任。
基於香港金融市場的功能,港人實不應妄自菲薄,迷失在什麼「GDP只佔全國2%可以不理」的無知論述中。香港的獨特金融戰略地位,並不能由上而下的「打造」及複製,而且在國際關係,這台機器更多是1992年美國的《香港關係法》加持而成的,而不是香港參加了任何國際組織、或北京單方面定義所能落實的。否則一紙空文成立特區,北韓就有了美元特款機;或加入了世貿的小島,就是金融中心,國際關係就不用讀了。
2019年至今的恒指回報為2.5%, 投資組合回報23.7%(十二至今月港股24.12—>24.74%,A股18.93—>20.54%,美股22.68—>23.39 %)。12月15日被市場視為中美貿易戰談判的死線,若簽不成第一階段協議,新一輪關稅當天就會生效。市場現時取態審慎樂觀,好友佔優,卻不是太進取。無論結果如何,走勢都會有突破,延續近期以新聞主導、隨時升跌的形態。
不知不覺,2019年快要逝去,預備做年結報時,驚覺原來下半年的回報比起上半年大為收縮,初時指數下跌,組合力保不失,自我感覺良好;後來不同巿場的指數分開發展,組合憑著比較分散風險的注碼和個股,仍然保持不過不失的表現。但到了年結的這個關頭,檢討組合回報其實是應該做得更好,關鍵仍是止蝕的機制没有確實執行。其實自己早已為個設了高位回落8%即執行止蝕機制,在個股虧損10%即強制執行止蝕,但在選股信念、交易費用和滙率費用的制肘下,下半年自己錯過了幾次鎖定利潤的機會,錯過個股和板塊的強弱互換其實尚且說得過去,畢竟自己不是全職在監察巿場的變化,而且組合的個股未必可以反映個股和板塊的代表性,不過錯過整個巿場的強弱互換則有點自責,畢意組合的建立是以平衡為骨幹,以警號燈去防止信念和推論犯錯,可惜在警號燈處處亮起時不敢面對失敗是注定失敗的罪𣁽禍首,依然過份相信自己的選股能力是有點不自量力。
聖誕在即,謹祝聖誕快樂,新年進步。
適當控制注碼,穩住情緒,克服雜音干擾,自能有所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