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中美角力令到字節跳動的上巿地方只剩港交所,倘若Bytedance在港上市,加上騰訊、阿里巴巴和美團,這四個四大天王的組合能否和美國的FAANG比併呢?牌面上看仍然未够料,但起碼會讓港交所的吸引力大大提升,成為中國科技公司海外上巿的首選地方,單挑納思達克在科技浪潮的領導地位。阿里巴巴回歸香港後,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中概股回港上市,阿里巴巴是成功的例子,反映了主場的重要性,顯示了回港上市的中概股能夠提升估值,加上中美交惡的政經因素,為中概股回巢帶來更大誘因。港交所不知不覺間又成為中美貿易戰的「受惠股」。
字節跳動旗下視頻軟件抖音風靡全球,親自試過後感覺良好,亦見到不少東南亞和歐美的明星都有玩,這種氣勢實在不是淘寶和微信所能媲美,感覺就像當日第一次食海底撈,再次找到可以突破「中國味過重」的老問題的中國公司,在免去語言障礙和潛在政治干預後,單純以影像為主的短視頻竟成為中國科技公司的突破缺口。只可惜是她仍未上巿。
五月的硝煙四起,貿易戰已逐漸蔓延至金融戰。金融是發展的加速器,是解決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其中一道解藥。金融促進消費平等,美國窮人富人的消費差距不大,財富差距 > 收入差距 > 消費差距,分期付款的金融創新把家庭的支付壓力減少了,消費金融把消費差距縮小了。保險金融只是扶貧之路。納斯達克革命使資本巿場更扁平,激發了更多有本事的人去創業去融資。納斯達克的成功經驗是港交所在李小加領導下一直倡導的改變,高門檻的證券交易所會導致富人俱樂部的現象,反之則更機會平等。股票讓老百姓有財產性收入,資本收入比勞動性收入的增速要高,所以要爭取機會增加資本: 創業、股票都是股權創造的途俓。以上種種發展金融的好處,相信中國在過去開放三十年看得越來越清楚,最後會是東施效顰,還是真的可以另起爐灶?作為磨心的香港,早已被迫要選邊站而不斷受壓。
作為投資者,前景永遠不會絕對明朗,大部份公司或者會在大風大浪中水土不服,但要記住總有公司仍然可以繼續乘風破浪,我們永遠要兩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