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金融的邏輯

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改變了我對金融的觀感,2005碩士課程的時候對那些套利的算法有點嗤之以鼻,覺得不是自己的興趣,始終是凱恩斯、佛利民、張五常、林毅夫等救世經濟學家理論感覺高尚得多。2017年時信手拈來閱讀的一本書,經他一解說,金融更為貼地,更能解釋我們的生活,是生活在資本社會不可或缺的常識。

搜尋結果

網絡搜尋結果

效用決定價值,而不是勞動成本決定價值,這對於理解金融的邏輯極為重要,他尤其覺得金融最大的貢獻是理順收入流程和消費流程的關係。

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讓大家都變成工薪階層,按月獲得工資收入,工資不一定高,但,每個月的收入基本等同。為了適應這種變革了的新方式,針對個人的金融借貸支付安排也應該是「次數多、金額小」,月供最理想,與月薪相呼應。於是,很自然地,以分期多次付款為特色的貸款安排就普及開來。美國經濟向借貸消費增長模式的轉型並非沒有爭議,事實上,美國以基督教為主,教會最初極力反對借貸消費。19世紀中,一種普遍的看法是:那些借錢消費的人一定是自我約束力太差,道德境界欠缺,因為他們是這麼貪圖享受,以至於今天的收入用完還不夠,還要透支未來。但實際上,人的消費開支也是一種生產性投資,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因為如果個人住房舒適、開的車好、穿的正裝瀟洒,那麼他工作得會更賣力、更勤奮,能做成的生意、能創造的價值也會多。亦即,個人消費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分期付款消費表面看成了"房奴"、"車奴",但實際上,那些分期付款消費的人反而因為定期要交的月供,使自己變得更有財務紀律,自律能力強。 到今天,不通過按揭貸款買房、買車,那反倒是讓人覺得不正常了。

這種分期付款的安排對於理順個人收入流程跟消費流程的關系,不愧為精妙之作。儘管這次危機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但是,美國自19世紀末演變而來的、靠借貸消費帶動的增長模式不會改變,其金融資本主義模式也不會終結。 金融市場發展的目的之一是通過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等,來緩解人們因為在不同年齡時收入不均勻而導致的消費力不平衡問題。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各類基金等金融品種,其目的也在於安排好未來各種可能的需求,以減輕青年、壯年時期的存錢壓力,從而促進消費。住房抵押貸款証券化以及其它相關的金融發展,都是圍繞著把人們從存錢壓力中解放出來,進而釋放消費動力。這種借貸促進消費的發展模式不是美國專有的,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採用了這樣的模式。實際上,中國經濟現在也要從投資驅動型的模式向消費驅動型的模式轉型,否則,中國只能繼續依賴制造業和出口市場。

這次疫情過後,工業生產逐漸回復正常,可惜大家消費習慣早已改變,經濟持續增長的目標變得越來越嚴峻,甚至變得不太可能。規模化的工業生產技術已經趨於成熟,開動機器就能生產很多東西、很多產品,已經成為事實,工業產能在疫情前早已經開始過剩,生產已不再是經濟增長的瓶頸,消費需求才是瓶頸,這難怪幾個國家的救巿行動皆以促進巿民收入和消費為主。

金融永遠領先經濟,金融資產定價,如何在資本巿上運作,如何利用證券產品把投資和風險配置得更好,重點是金融數學模型、巿場經濟模型。 外部金融逼著每個人去自食其力,也為個人空間、個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礎。借貨金融對個人、對家庭、對企業的貢獻,有時候是更好的選擇。交稅是提醒我們的公民權利, 感受政府權力的最具體方式,負債累累的政府是一個權力難以擴張的政府,要對債券巿場和納稅人,國庫錢越多,皇帝能越專制 。錢、資本和財富的分別。錢主要是貨幣的概念;資本是活的價值,是能够產生價值的價值;財富包括流動性的和不流動性的。從契約理論的角度講,財富往往是物、是東西;貨幣是把「東西」賣掉後的價值載體;資本是「東西」的產權證,是廣義的貨幣。

巴菲特話事齋: 有信念才能堅持,而信念往往來自價值判斷,在恐懼中前行,掌握正確的巿場策略,保持長遠的目光,才是戰勝巿場的法則。風險不是在恐懼中堅持前行,風險是來自你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