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海洋公園 - 瘦身奉獻大變身

海洋連續四年虧損,2020年初,政府建議向海洋公園注資106億元,進行大規模的翻新及興建工程。根據海洋公園聘請的顧問研究所得,獲注資後的公園遊客可以止跌回升,政府的理據不外是協助公園重生,避免倒閉,因為海洋公園曾經是香港人的其中一個集體回憶。

時隔半年,疫情影響揮之不去,海洋公園表示現時欠債逾85億元,現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54億元,當中30億元替海洋公園償還其商業貸款,餘下14億元資助公園未來一年營運,即没人保證海洋公園是否有能力在一年後繼續營運下去。我終於知道這個「集體回憶」如此昂貴。

政府此舉絕不能救海洋公園一命,充其量只可以吊命一年。究竟有多少香港人會為了保留美好回憶,義無反顧地贊成不斷用數以百億計的公帑去填海洋公園的無底深潭呢?一個負責任有願景的政府,又是否是盲目聽從那些有利益衝突,但又有心無力的管理層或專家報告呢?

作為海洋公園連續幾年的年票持有者,即由細到大,去左海洋公園超過50次的人,海洋公園與廸士尼或鄰近大灣區的主題公園比較,早已失去原有的競爭力,又缺乏不斷推陳出新的發展潛力。與其不斷用公帑補貼公園,政府實在應該面對現實,尋求一個可持續的方案。

有些建議把海洋公園重新定位,壯士斷臂,完全放棄其他樂園設施,只保留其世界一流的海洋保育和教育設施,變身成為一間海洋博物館,直接由公帑資助。 這個大幅度瘦身方案,除了符合公眾利益外,更可騰空不少現時公園土地作其他公共用途,特別是用來興建公營或私營房屋,絕對是對建屋需求已陷水深火熱的香港的一根及時救命草。而且園地不是生地,而是可以即食的一塊大小超過100公頃的熟地:政府擁有、没有巨大保育價值、已有良好的鐵路及巴士設施、風景優美⋯⋯

園內的遊樂設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交給同一個管理層營運,經過多年的營運果顯示,成功機會率不高。若果把他們外判給其他主題公園如廸士尼或長隆,在大嶼山或其他地方重新建設,相信將能成為一個未來的新熱點。反之,如果只是簡單把原有的公園原交給其他主題公園去營運,除會顯得不倫不類外,亦是錯失了重訂緩急輕重,解決短期土地短缺的機遇。

簡而言之,海洋公園已完成第388章 《海洋公園公司條例》的歷史任務:以管理與管制海洋公園作為一個公眾康樂及教育公園。踏入一個新篇章,瘦身奉獻(土地)大變身(管理層)迫在眉睫,專注公眾教育的海洋博物館將是一個 浴火重生的機會。

給海洋公園/政府更多的錢花,就必然創造更多的貪污腐敗機會,也必然導致更多的社會群體間的機會不平等。特別是在缺乏實質性權力制約、財政預算過程又不透明的情況下,海洋公園/政府開支的分配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另外,最近閱讀陳志武<<24堂財富課 - 與女兒談創業>> 。這本書是陳教授父女就耳聞目睹的平常事例引申而出的一些話題, 把他對商業和世間人情物理的感悟,及其背後更複雜的道理,用淺白的語言清地講了出來。長輩除了要做長輩外,還要做孩子的朋友與共同體驗者,平等分享者,陳教授這份親子對話紀錄的確是非常具體且可操作的親子互動參考書。事實上,財富與生意是很多中國家長希望有所領悟的東西,也是非常多的青少年感興趣的話題,畢竟在這個非常商業化的世界裡,不談商業其實是繞過了現實世界很大的一塊,也不利於孩子整體把握世界, 討論商業價值與討論歷史事件和人物、討論科學發明和知識没有區別。孩子在這樣的親子對話中成長,不只在明確自己的方向,建立與父母的良好關係上得益,她們也更有可能把父輩這樣的對話文化延續下,奠定他們自己未來更受歡迎的某種人格基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