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尾市況轉趨波動,基金經理Ben Carlson在近文中,詳列當市場瘋狂時,他會提醒自己的12件事,現在正好作為參考:
1. 沒有「正常市況」這回事: 不確定性是投資上唯一可肯定的事,嘗試習慣一下。
2. 最有效的對沖未必要是一種投資手法: 最有效應付短期大幅波動的對沖,是將投資時框拉長。
3. 在某一時點,你的帳面盈利會忽然付之一炬。投資於風險資產,意味偶爾會看到利潤在眼前蒸發。沒人知道時間及原因,總之有時組合中一大截就是會捱沽跌價。
4. 你尚有很多時間。Carlson樂觀地希望,他仍有幾個十年在前面,讓他儲蓄與投資。這亦代表他將要再面對多次股災、衰退、牛市、狂熱、恐慌,與及中間的一切。現時的周期不會永無止境,一如以往的循環,未來也應如是。
5.認識自己。投資者最大的錯誤之一,是將自己與別人的風險承受程度、時框混為一談。了解市場非常重要;但認識自己更甚,是長線成功的要素。
6. 「笨」策略也沒關係。Carlson認為,買入持有是最「笨」的策略,卻也同樣是散戶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法。保持簡單絕對無可厚非。
7. 群眾通常是對的。相反理論讓人感覺聰明,但市場上群眾通常正確多於錯誤。當然有時會出現過份擁擠的交易;然而100%時間都採取相反觀點,出錯的次數會遠多於命中。
8. 市場沒有「大結局」。名家喜歡宣稱「這齣戲我已看過,結局非常惡劣。」然後實際上市場無所謂結局,雖有部分公司被淘汰,然而大部分仍匍匐前行,出售產品、服務,賺錢派息。在可見將來,股市亦無「結業」之虞。沒人知道這齣戲的大結局,因為永遠不停有續集推出。
9. 定錨效應相當危險。當市況大幅波動,容易出現定錨效應。「早知趁低買/高賣」然而沒人能一貫地捕捉頂底,事後回望看似容易,但當下一刻卻非這回事。
10. 無須時時都有看好或看淡的觀點。聚焦於本身的目標,就不必逼對自己市場每一下升跌都有看法。
11.並非所有資產都要投資。有時選擇不投資的東西更重要。最好有妥善的篩選機制,指引自己的行動。
12.對其他人在做甚麼不必上心。市場上永遠有人比你更成功、富有。而社交媒體的興起,讓他人持續將這事實拋在面前。自行定義富足的生活不容易,但有助避免無謂的嫉妒與悔恨。
2021至2月底的投資組合回報+5.6%(同期恒指回報:+6.3%, 標普回報:+2.1%, A股回報:2.8%)。組合的回報在上星期尾仍可維持+21.7%,一直在期待股巿調整,估不到真到來時,自己的反應仍是如此不濟。新經濟股的急速調整、密密碼碼的工作會議安排、多個戶口的管理,多間公司的股價在單周跌了超過10%, 拖累組合單周的表現跌了約15%,對組合的防守力過份自信,以至没有留意巿場的變化嚴守止蝕的紀律,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但基於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兩極分化、貨幣政策的極寬鬆,投資者普遍缺乏信心,巿場的調整速度是越來越快,君不見2020年的全球疫情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超過一年,但股巿的調整郤在2個月內完成,大部分股票基金組合更在疫情年大賺特賺,完全和人民感受到的經濟困境背道而馳。這種不穩定的組合並不意味着一定會發生崩潰,但亦表明發生意外的風險相對較高,應該謹慎,更凸顯在投資資產類別的多元化及投資觸覺的敏銳度的重要性。
新年過後接到一個新邀請協助管理資產,戰戰兢兢地接受了,新組合的風險胃納比美仁組合差不多。最近兩個月的出報告時間和自己的作息時間皆失去了紀律,其實單周的表現仍是有記錄和簡單檢討,但不同組合的操作是有點繁複,需要歸整提升了效率,急需開發報表工具進一步提升生產力。展望三月,需要留意債息上升的風險,但不能因此避開不投資,近日股市震盪,反而是「執倉」的好時間。新經濟股配合舊經濟股的組合,爭取成為一家優秀企業的股東,享受企業營運帶來的資本利得,比擁有這間企業的控制權更有利可圖,且心情更舒暢,「工作也少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