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美仁投資報告(31-7-2021)

巿場的氣氛被中國科技股的監管亂局而嚴重影響,七月中時順勢減持了弱勢股,亦將部分持貨套現鎖定利潤,增加防守本錢,較勤力執行止賺,提醒自己巿底差不能太貪,否則一旦睇見帳面的優渥利潤慢慢消失時,心理會變得不平衡,會失去作戰的彈性。

七月底中國教育股洗倉式地下跌, 科技股最終不能獨善其身跟跌,恒指星期一下跌1129點到26192,多個組合大幅飄紅也下跌3-5%,而且尾巿没有反彈收復失地。一直以為自己以行業領袖股為主可以捱得過這一跌,怎知股災式跌巿一再蔓延。一早已想到美團會跟隨大幅調整,自己2018年在中國見到美團送外賣的小伙子和電單車站滿了街頭,一直對她没好感,覺得對送外賣的年青人實在不是太好,而且外賣的額外塑料包裝對環境的破壞亦是自己所不耻的,所以即使美團的股價由150沖到400期間,自己一直只投資AT,對於ATM的M一直没有太留意。及至後來知道美團的創辦人王興的故事,由校內網到飯否網以至美團,才了解他確是一個連續創業的天才,不知不覺間意然已把美團的版圖擴展到與AT同一水平,超越百度,自己由於對企業管理層的水平比較重視,所以亦開始留意及小量投資美團。但其實當初自己對美團的觀感有變嗎? 没有,變的可能只是自己怕錯過了一場派對而已。

中間其實曾經出現一次逃生門,那就是王興在2021年5月6日在其擁有的社交平台「飯否」上發表了唐朝詩人章碣的這首《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自己當時判斷這是對當權者的批判,對美團的前景有負面的影響。但可能跌巿没貨揀,在美團修正了20%後,自己竟也以為調整已足夠了,當權者應該不會硬生生地把一眾平台創業者埋葬,可能需要支持香港科技指數而不會把反壟斷搞得太進取。

始料不及的是一瞬間教育股市值因為政策文件大蒸發,當權者將補習視作等同黃賭毒,令人不解,官方文件反映出妖魔化資本市場的態度,更加叫投資者卻步。何況原本大環境也是風聲鶴唳,恒大事件仍在發酵,內地企業債市場受壓。搞死資本市場,整體經濟以至金融體系都值得擔心。中資股長期無運行,氣氛受政策左右,走勢跟隨「放亂收死」的循環波動。經過今次一役打擊之後,又要重新貼上巨大政策風險的標籤,估值會打個折扣。投資者受過嚴重傷害之後,不可能沒有戒心。

今次中港大跌市,應該醫番都殘廢有排搞。中國投資者習慣逆來順受,縱使形勢極其惡劣,仍然會尋找幸存者停泊資金,例如電動車相關產業鏈,以及國產品牌等。投資者受過嚴重傷害之後,要肯回頭就更加難。天大地大,何必留在中國投資擔驚受怕又激氣,所以極速引發火燒連環船,有選擇權的外資大規模逃離,由板塊風險提升到國家風險級別之後,重建信心要相當長的時間。

直至2021年7月31日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8.63%(同期恒指回報:-5.14%, 標普回報:+17.77%, A股回報:-0.50%)。雖然早早已提醒自己隨時因政策因素而調整,但七月最後一星期一開巿就直接大插令到止蝕機制失去效用,打亂了陣腳,由於今次原因係政策因素,不是經濟及公司因素,而且在不同行業發酵,導致走勢比較難看得清,雖然隨時可以反彈,也隨時仍可尋底。所以正常應該係止蝕左跌得多的股票先,今天反而被迫減持跌得少的股票,令到戶口可以在反彈巿較有戰鬥力🙏不過政策因素導致反彈力度變得有限,不能寄予厚望,需要透過選股和注碼控制重新上路,繼續努力,但同時警醒自己的止蝕機制存有漏洞不够機動性,需要在未來兩星期內解決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去開放化去市場化的趨勢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日前透過視像發表「重要」講話,表面上談及國安問題為主,但實際卻是「畫公仔畫出腸」地列出做好「管治者」的諸多要求,歸納來說,就是一個大期盼,加上兩點政治要求,以及五項能力要求。過往中央官員雖多次就香港事務提出建議,甚至指導,但如此明確列出要求、工作清單、任務路線圖,可謂既罕有又屬首次。語氣及願景就如一貫中國式的冠冕堂皇,既迷人又迷幻:「成為全世界都為之心馳神往的新的東方明珠」。

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國能够獨善其身後令到「中國模式」這個名詞變得火熱,當時我開始對突然膨脹的民族主義變得警愓。主流媒體開始總是把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奇跡歸功於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管控與5年規劃,自我感覺良好,歌舞昇平,彷彿進入大清時期的「康乾盛世」,卻極少有人反思,這種奇跡,或許恰恰是1979年後不斷放鬆管制的結果?

中國經濟長期最大的擔憂,最大的風險點,或許不是科研投入不足,也不是人口老化危機,更可能是越來越明顯的「去開放化」,迴歸封閉,及「去市場化」,迴歸計劃體制、國家干預。

改革開放這個詞並不精確。我們其實並沒有什麼天才式的改革創新。過去70年我們多數所得,只是因為我們順應了亞當·斯密在245年前已發現的經濟規律,最大程度開放,參與全球分工和貿易的結果。如果我們重新封閉,中國再次被這個世界隔絕,我們依然能活下去,但會活得很累,很辛苦,我們再次變窮。

哈耶克説過,只有自由市場才能充分利用稀缺的知識,使社會保持運轉;任何形式的計劃體制、國家干預,都只會帶來匱乏、混亂。在人類經濟史上,從未見過一個由政府欽點而成功的產業案例。恰恰相反,因為政府的致命自負、盲目自信而人為催肥,最後一地雞毛的案例,比比皆是。

時至今日,對非市場力量的迷信,仍一遍遍捲土重來。試圖走回頭路的聲音,以及四處伸手的管制,不是漸弱,反而更強,這是一個令人非常、非常憂心的趨勢。把美國經濟從滯漲泥潭裏帶出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列根有一句看似戲謔的名言: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它本身就是問題。

六十年代的太空競賽拉下了蘇聯,八十年代的廣場協議令到日本迷失了二十年,今天的火星計劃、太空站、太空旅行、全球放水、全球最低稅率一體化、通脹失控、疫情實驗......合則兩利,鬥則俱傷,誰的傷害更深更大?真係要睇下邊個朋友多,邊個武器勁。

直至2021年7月17日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4.0-->+1.4%(同期恒指回報:+5.8-->+2.7%, 標普回報:+15.1-->15.9%, A股回報:+5.2-->3.7%)。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美仁2021年半年投資報告

投資中國的政策顧忌估計恒久存在,層面又不斷擴闊,於是估值兩極化發展的情況持續。另一方面,美股繼續長升長有,贏錢相對容易,理性的投資者不應向難度挑戰。中港股市長期處於偏低的水平上落,資本快速增值比較難。最近一段日子,中國政策風險可謂風聲鶴唳,科網巨企、內房、內銀、內險以至教育等板塊悉數令投資者飽受挫折,一批公司愈來愈平,就算盈利增長也有機會被市盈率下跌所抵消,令到中港股市整體明顯跑輸外圍。

體育用品股雖然没有政策扶持,但同樣不見得會被打壓,因為並不屬於必需品。升斗市民假如嫌一線品牌太貴,要向下望大把選擇,所以這些公司的業務發展及定價策略都完全自主。在市場中公正較量,優勝劣敗,投資者不必擔心如教育股般忽然失去暑假重要的檔期,股價暴挫。體育用品股買得放心,此消彼長下便反過來出現溢價。國產體育用品股由盈利增長及估值上升雙引擎帶動,表現大幅拋離大隊,升到你唔信,全世界衣着大潮流趨向便服,國產品牌競爭力原本已經日益提升,幾個月前新疆棉事件再幫一把,業績大幅躍進,升勢可謂大條道理。選股時一定要考慮估值兩極化的問題,不能墨守成規以個別股票本身往績來作衡量準則,否則很容易誤判,認定失勢的股票便宜,得勢的股票太貴,不自覺地和市場對着幹。

風險管理是操作上永恒的課題,風險難以定義,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當自我感到安全,自然會放鬆戒備,風險反而增加。一項令人意外的統計為例,去年美國因疫情影響,駕駛量下降,道路也沒那麼擠逼,然而當地去年交通事故死亡數字,卻創13年新高,按年增7%。其中部分估計原因,正是當道路擠逼度下降,有些駕駛者會有較安全的錯覺,冒險程度如超速、不佩戴安全帶或其它危險行為增加,以致意外數字「因減得加」。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下,可分別出現謹慎與疏忽的特質。

可是過度規避風險,也會降低成功機會。嚴格跟隨成功機率,基本上任何創新都做不到,企業家就是需要少許頭腦發熱、少許過度自信,才能堅持下去。風險也視乎環境與時間而有所不同。例如股票短線表現有很大風險;長期零持股,郤是另一種更大的風險;現金則剛好相反,長期只持現金面對貶值風險;但短時間內有需要而不足,也會很大的風險。

對於風險的感知,會持續改變;安全往往只是幻覺,風險永遠不能全部移除;壞事有可能,甚至一定會發生;適當的風險管理可以趨吉避凶,過度的風險控制變成永遠不能成功。

直至2021年6月30日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7.2-->+4.0%(同期恒指回報:+7.0-->+5.8%, 標普回報:+12.7-->15.1%, A股回報:+5.9-->5.2%)。展望下半年,通脹、收水、地險、疫情、正常化的風險仍將輪流炒作,要分辨只是急劇調整,而不是終極股災,基本上沒有可能,要盡量避免情緒被市場牽動。面對急跌初期保持鎮定,要有判斷力及靈活性,持倉不可以太多。市況向好的時候將部分持貨套現鎖定利潤,增加防守本錢,要有紀律執行止賺,只保留部分作為長期核心持倉。不能太貪,否則一旦睇見帳面的優渥利潤慢慢消失時,心理會變得不平衡,會失去作戰的彈性。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美仁投資報告(31-5-2021)

直至2021年5月31日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2.56-->+7.17%(同期恒指回報:+4.41-->+6.95%, 標普回報:+11.33-->12.65%, A股回報:+2.11-->5.89%)。組合回報終於在「五窮月」再次超越同期恒指的表現,重新追趕標普,靠的是對抗通脹的品牌消費股、剛性需求的玻璃股、資產轉移的物管股及核心壟斷股,揀啱好股有不俗的收穫。展望「六絶月」,美匯轉弱了,美股亦開始有點轉弱,港股及A股氣氛改善了,市場的聲音要認真聆聽,破格的走勢尤其值得尊重,通脹重燃的風險人人殊,市場仍然比較猶豫,主要是股份個別發展。在這段關鍵的時刻,更加要緊記聆聽市場的聲音,不能固執思維,保持應變的彈性。

A股終於衝出首家萬億市值的科技公司 - 寧德時代,可惜自己不是機構投資者,買不到創業板的寧德時代,否則2年前上巿的時候已是久仰曾毓群大名。國家確定的創新驅動新能源發展戰略,一步步推動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高科技元素越來越濃,有望給投資者帶來更為豐厚的回報。真正有實力的中國科技公司廖廖可數。新能源汽車代表汽車業的未來,這幾乎已經成為共識,而現在不管是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還是每年的產銷量佔比,還是在3-5%之間,這是星辰大海般的增長前景。寧德時代穩佔龍頭,市佔率為 50.7%,連TESLA都要排隊幫襯。只可惜中國的首富更換速度奇快,缺乏制度的保護及創辦人的改變世界的思維模式,怎樣能突破框框決定了未來的命運。

從2011年開放獨立二孩,到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政策,在5月的最後一天,國家開放「三胎生育」的政策。那一波生二孩的,一部分是家庭狀況比較好的有錢人,另一部分就是中西部貧窮省份的家庭。由一變二是質變,由二變三是量變,反映的是問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未必是利好,怎樣在少孩的社會做得更好可能利好人工受孕業的前景。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反壟斷的2021

今年是反壟斷的高潮年,首當其衝的是阿里巴巴及一眾互聯網平台公司。

壟斷直接了當地説就是在一個產品市場上只有一個買家或一個賣家。但是,導致市場被獨佔的原因,卻是各式各樣的,對經濟效率的影響亦截然不同。

第一種,由資源的天賦特性,帶來產品(服務)的獨特性。譬如龍井茶、茅台酒等。這類產品,市場上獨一無二、消費者又願意出價來欣賞,資源所有者就擁有排他性的獨佔權。

第二種,發明的專利權或版權,或者像可口可樂配方那樣的商業祕密。這些資源沒有獨特性,但是在想象力和科學技術的商業應用方面,具有獨特性。政府如果不通過法律保護專利和商業祕密,發明和創新的供給就不足,對經濟增長必然不利。

第三種,贏家的壟斷。凡競爭就有輸贏,商場競爭的勝出者可能憑實力和策略,一時之間將所有競爭對手趕出市場。典型的案例,是蘋果和微軟公司,不是別人不可以做電腦硬件和軟件,而是一時之間沒有誰做得過他們。

第四種,成本特性產生的壟斷。一些產業,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資,才能形成供給能力。這些投資一旦發生,就成為沉沒成本。對於這些產業來説,新的競爭對手面臨很高的進入門檻,因為他們必須再支付一筆巨大的投資,才可能與在位者競爭市場需求。

第五種,強制性壟斷。這就是運用非經濟的強制力量,清除競爭對手,保持對市場的排他性獨佔。這種強制的勢力,可以是非制度化的,如強買強賣;也可以是制度化的,如政府管制牌照數量,或由立法來阻止競爭而產生的行政性壟斷。

壟斷成因,進入細節問題之後,紛繁複雜。在真實世界裏,一果常常多因。事實上,無形的手支配下的「壟斷」,絕大多數時候,恰恰是產權的同義詞。基於資源獨特性、發明和創新、競爭勝利以及成本優勢的壟斷,都是從「產權的排他性」中派生出來的壟斷。產權是排他性的專用權利,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政府依法保護產權是現代經濟秩序最重要的環節,也是社會發展與政權穩固的前提。 反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直至2021年5月21日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0.01-->+2.56%(同期恒指回報:+2.83-->+4.41%, 標普回報:+11.82-->11.33%, A股回報:+2.23-->+2.11%)。巿場一早響起反壟斷和高通脹的警報,投資者只能認清壟斷和通脹的本質,才能在投資路上安心上路,行出一條通往財富增值的「羅馬路」。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通脹不通脹?

美國通脹、特別是核心通脹大超預期,加劇市場對於美聯儲提早收緊貨幣政策和對流動性的擔憂。而美聯儲官員的表態「淡定」,強調高通脹的暫時性,不急於調整貨幣政策,因為保持温和通脹根本就是聯儲局除了充足就業的另一個主要工作指標。


全球商品漲價有三個理由:需求恢復、供應受阻、貨幣寬鬆。


展望未來的一年,需求應該問題不大。主要經濟體疫苗普遍接種,疫情趨於改善,經濟保持復甦;美國的勞動力補貼將發放至9月,之後預計新基建法案通過並實施;中國受益於全球總需求的外溢,出口保持高增速,消費與民間投資自發修復,基建與房地產投資保持戰略定力。


未來一年的供應衝擊可能會多於預期。產能不足是當前全球通脹上行的原因之一。其主因在於遭受2018年以來逆全球化加劇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全球出現了生產線關停、企業破產、投資意願低迷。今年以來OPEC+減產、美國雪災、蘇伊士運河堵塞、航運價格大幅上升、汽車芯片短缺、印度疫情反覆、美國就業意願下降、輸油管道被黑客攻擊等供應衝擊層出不窮。與其説是偶然,不如説是在脆弱的恢復初期,全球對莫名其妙的事件都過於敏感,有如大病初癒受不得小風寒。但目前為止總體方向還是好的,如果主要經濟體和商品供應國的生產能繼續恢復,那麼商品價格也就會進入供需同步修復但供需缺口收窄的狀態,通脹也會從劇烈的上升回到更正常的漲幅。


聯儲局自2007年以來一直以未能做到温和通脹而不肯收水。因此現在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美聯儲什麼時候收水。最終要收,但大家還是猜不到時間。美聯儲自己也處在尷尬的時刻,通脹起來了,就業還沒恢復,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因此我們不得不關注美國的通脹和就業,但聯儲局的預期管理已告訴我們至少在你2021年不會收水。比較起來中國的貨幣政策比較確定,没有2008年的大水猛灌,總量維穩,意在改革,資金價格在下行。當中的原因當然主要是美元仍佔全球儲備貨幣6成,貨幣政策的彈性較高,除了向前行外亦可以打橫行。


對於短期的投資而言,全球商品漲價和美國CPI會不會超過5%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美聯儲認為這是不是暫時的。儘管存在爭議,也不管原因如何,目前為止美聯儲還是認為通脹只是暫時的,酒杯還沒有到撤下的時候,接着奏樂,接着舞。其原因一是美國二季度CPI有明顯基數效應,三季度應該會回落,拐點比高度重要;二是拐點過後的CPI高度現在還難以判斷,還要看美國供給恢復的情況。只是政策求穩,可以慢但不能錯;市場求快,可以錯了再修正。


直至2021年5月15日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3.47-->+0.01%(同期恒指回報:+5.39-->+2.83%, 標普回報:+12.03-->11.82%, A股回報:+0.94-->+2.23%)。三個投資組合半個月的表現都跑輸指數,響起了警報,執行了強制平倉早前企圖撈底的不爭氣的中燃氣、神水農夫山泉、物管北水新寵新城悅和環保料之王恒力石化,止賺了青島啤酒和復星旅遊。股巿調整和資產膨脹潮過去十幾年這種循環不斷重複又重複,組合中有些「核心」持股最近一段長時間未有表現的可能也需要減持或換馬。


這個年代每次調整完畢,資產膨脹潮又捲土重來,過去十幾年這種循環不斷重複又重複。重點在於保命以及堅持,只要不在低潮期間死去,又長期在戰的話,其實不難在資產市場中獲利。在牛熊並存的大勢之下,需要繼續堅持,卻不能用固有的戰術去迎敵。在通脹潮升温下,除了資源股和銀行股外,比較合適應戰的應該是有定價能力的消費品牌,CPI升得勁,代表企業夠膽加價,消費者亦可以承受,頂級奢侈品的定價能力最強,亦一向是股王,單位價格低廉的必需品,加價相對容易,譬如5蚊一件,加6%亦只是3毫,一般巿民未必太在意,而百分比幅度夠大,應該足以抵償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響,百物騰貴通貨膨脹,正好是加深食水的好時機,同樣值得考慮。


保守實力,戒急用忍是5月下旬的主題。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美仁投資報告(2021-5-1)

2021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上市公司的年報陸陸續續發佈。2021,我們似乎又經歷了一次過山車,春節前的恒生科技指數暴漲讓人熱血沸騰,春節後隨著的美債收益率上行導致股巿下跌讓人沮喪。不過,同時間的美股郤一再創新高。

從行業角度,幾大科技巨頭一方面需要消化一下估值,另一方面也開始面臨反壟斷的壓力,至今港股市值前三的科技巨頭騰訊、阿里和美團,都接到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調查。阿里已經罰款182億,其餘兩個巨頭還在調查過程中。在反壟斷調查的影響下,科技巨頭短期或許會在財務方面有影響,但是這些科技巨頭已經牢牢把握了一個時代的賽道,在沒有跳出移動互聯網這個大框架下,這些公司的地位絲毫不會受到影響,因此仍是長期佈局的選擇之列。

在消費領域,人氣最高的三大神水: 白酒、山泉和醬油。上年疫情期間仍在創新高,今年帶頭調整了約三成,反彈力度暫時仍然一般,基本還在底部。反之,一些疫後概念的旅遊股和運動股表現強勁,是消費領域中的風中勁草。

碳中和的新能源方面亦是帶頭調整的一個板塊,反彈力度暫時給傳統資源股比了下去。在碳中和的全球目標一致的前提下,除了可能是新能源的天下,舊行業減排的能力亦是一股不能忽視力量,一般巨企相比中小企更能適應這種新常態,難怪大家正在預期巨型油企的翻生。隨著互聯網巨頭華為、百度、小米等紛紛下場,形成新勢力和互聯網+傳統車企兩大陣營,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激烈、百花齊放,當年的手機浪潮造就了蘋果和面書,立訊和大立光等,被KO的郤是不計其數。

醫療行業投資策略不能睇小印度疫情的影響,由於印度本身體制的問題,這場疫情的控制難度可能會遠超乎想象,即使是現在馬上加快疫苗接種,也已經來不及了,更大的暴發還在後面。但人類對健康的不斷追求和全球疫情的發展變成剛需。能力範圍以外的高門檻行業以擇優(巨企)仍是主要策略。

電子算曾是我的專業,亦是另一個順周期的行業,由於全球芯片的短缺,萬眾矚目的半導體行業的核心邏輯主要是在行業中是否具有全球領先地位的,具備充足產能和對下游客户有較強議價能力的公司不論在哪一個行業都將持續受益。

金融,資本主義當道之下,仍是創造財富的最穩陣法門。金融科技大變革,數字貨幣正常化,由於門檻相對較低,得益的較有機會是一些新企業,或者是能够結合金融的科技公司。

2021至今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3.47%(同期恒指回報:+5.39%, 標普回報:+12.03%, A股回報:+0.94%)。比較起進取和保守的組合,這個穩建組合的收復表現仍然比較落後,不過已有追落後的勢頭了,拉近了和恒指的表現差距。原因主要是美股的比例顯得不足够,A股的選股直接拖累了組合的表現,包括比較落後的白酒、汽車和消費類,缺少了當打的電子、醫療和科技。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細閱公司年報和把基本經濟面的苗頭融會貫通。Sell in May的月份,可能是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股巿在這次疫情中是領先指標,先高後低,在美股仍在創新高的時侯,白馬股紛紛調整了15~30%,按道理是吸納的機會,但整個中港股巿的氣氛仍是比較弱,美股一日未調整,時間可能仍不太晚。蘋果同時警告芯片短缺會影響生產,代表有些趨勢是世界性的,需要趨吉避凶,尋找狹縫中的機會。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睡著的時候資產不會增值便輸了一半

雖然難賺錢,但仍要投資,始終專心工作一整天,很多人以為忙就是充實,做了很多東西但工資不會升,這就是『白忙』。

2021至今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5.14%(同期恒指回報:+6.68%, 標普回報:+12.00%, A股回報:+1.76%)

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不投資的風險

投資有風險,相信沒有人不同意,大家都不想去面對風險,對之敬而遠之。於是不少人以為,只要不去投資,就不用面對風險,但他們怎樣也算不到,不投資也有風險,而且風險比投資的更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投資的人,表面上財富不增不減,通脹的因素令到在真正的金錢世界中,其真正的價值在不知不覺間減少,存在著極大風險的。人們誤以為持有現金、將錢存到銀行便無風險,但在財富世界中,現金的價值不斷減少,是只跌不升的工具。一直以來,現金的價值都在不知不覺間下跌,在近幾年各國的量化寬鬆下,現金已變成快速地貶值。不投資的人避開了投資的風險,但卻面對更大的通貨膨脹的風險。


若一個人從不投資,到有一天,例如收到一大筆退休金,他因某原因而要投資時,將面對無知的風險。的確,每個人都有第一次投資的時候,即首次投資時的無知風險可說是必經的,但問題是這風險對我們造成有多大的影響。若然是過往從不投資的人,到某天面對「遲來的首次投資」時,將引至他們面對更巨大的風險。更何況我們要面對「感覺」的通脹,而不是央行公佈的「統計通脹」。以一位25歲上班族年薪約31.5萬港元(40,456美元)為例,假設他薪金每年按通脹調整、每月儲蓄其中15%,推算他選擇投資或不投資,對未來40年財富變化的影響。根據美國過去40年平均回報及利率,標普500指數年均回報率為10.96%,3個月期國庫債券息率是4.6%。如果這位上班族持續投資股票市場,回報率與大市保持一致,在65歲退休時,他可擁有約3,565萬港元(457萬美元);如果他把錢存放在銀行賺存款利率,可滾存至991萬港元(127萬美元);若他原封不動地儲存現金,65歲時就只有439.5萬港元(563,436美元),不投資所喪失的機會成本高達2,574萬港元(330萬美元)。


央行的其中一個使命目的是管理通脹,穩定貨幣,即使不計算近十年肆無忌憚的印鈔的MMT觀點,通脹仍是最終的目的和必然的終局。如果通脹是必然的終局,那麼貨幣的價值貯藏功能就會越來越不可靠,持有可靠的實物資產、金融資產和數字資產,雖然短期內會有階段性的「債務—緊縮」壓力,但長期來看,仍然會遠遠好於可以「無限供給」的信用貨幣。在此期間,不同主權國家貨幣的強弱程度,決定了MMT的空間。


一季度的通脹出爐,不論中美和香港,數字仍是和過去二十年一樣:低得出奇。因為這通脹數字並不包括資產價格。佔個人及企業越來越大支出比例的樓價,竟然不在公開政策及目標的計算範圍之內,因此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美聯儲尋求讓通脹適度高於2%,並表示在2022年底之前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小。對資產價格的預見的影響可見一二,所以大部份精明投資者仍相信縱使投資有危險,但不投資的危險更大,當然投資錯誤的危險仍是最危險的,所以必須儘早學習投資。


美股週五集體收漲,道指與標普500指數均創歷史新高。強勁的美企財報與國內外經濟數據提振了市場對經濟復甦的信心。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強調,即使經濟反彈,美聯儲也不急於改變寬鬆貨幣政策。反觀近期A股市場多隻白馬輪番「閃崩」,指數震盪下行伴隨着成交額的顯著收縮,調整源自抱團股微觀結構惡化,並非全面性惡化。一季報的盈利增長以及景氣復甦的線索下,尋找被低估的盈利價值以及被低估的成長價值成為新的方向。


2021至今的穩健投資組合回報+4.15%(同期恒指回報:+6.28%, 標普回報:+12.14%, A股回報:+0.35%)








2021年4月10日 星期六

一筆偉大的投資

2021年4月7日騰訊第一大股東Prosus宣佈減持1.92億股騰訊股份,約佔總股本的2%,總代價約1142億港元。但仍持有約29%的股份,現約值17000億。


2001年,Naspers(Prosus母公司)以2.6億元投資騰訊,2004年騰訊上市,直到17年後,2018年3月23日才減持第一筆,減了2%,當時承諾未來三年內不會再減持。三年後,2021年4月7日才宣佈第二筆減持。這20年裏,多少故事發生,多少驚濤駭浪,但她卻不為所動,一直持有。Prosus的暫時的總收益是18900億元,累計收益回報率為7132倍,年複合回報率達55.83%。這絕對是一筆偉大的投資。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筆投資,為什麼騰訊的大股東居然是一個南非的公司?


今天的騰訊如日中天,是中國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但在2000年,隨着用户不斷增長,對服務器和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燒錢越來越多,讓初創期的騰訊陷於缺少資金、山窮水盡的困窘之中。最絕望的時候,騰訊賬上只剩1萬元現金。 為了生存下去,馬化騰及其團隊敲遍了當時互聯網大佬們的門,新浪、搜狐、雅虎中國、金蝶、聯想、TOM……,卻無一願意接手。騰訊的商業模式並不受主流的資本市場青睞,而且, 它實在太燒錢了。眼看着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就在這個時候,轉機出現了。


MIH(Naspers子公司)是一家總部設在南非的投資集團公司,是南非最大的付費電視運營商,無意中發現騰訊,以32.8%的股份,2.6億元成為騰訊的第二大股東。獲得投資的騰訊從此擺脱了資金短缺的困擾,在創業的第20個月,找到了願意為它的未來買單的人。


投資上帝下注的公司,除了眼光和運氣,還需要信仰。比中國人更看好中國,比創始人更堅信公司的前景。這是Naspers的運氣,也是騰訊的運氣。當初,如果不是Naspers的投資,也許,騰訊可能熬不過2001年互聯網泡沫的寒冬中。


今年初股巿的一波狂風暴雨式的大跌,殺了不少投資者一個措手不及。這樣的波動,歷史上上演過許多次,很常見,然而,無論多年之後看,投資者們卻仍是困惑和猶疑。這種情況下,要做好投資,類似於Naspers,一需要對手上公司的深刻理解,沒有這層理解,別人貪婪我恐懼,及別人恐懼我貪婪都是講就易做就難的。二需要信仰,投資就是投未來,無論有多麼深的理解,未來始終是不確定的,會有各種負面消息出來嚇唬人。而大多數的投資者,既沒有做好第一點的紮實功,也沒有汲取第二點的教訓,從而只能成為一個交易型投資者,高拋低吸,隨波逐流。


但一如Naspers投資騰訊,大錢從來不是來自交易。


騰訊被減持之後仍企得穩,過千億港元的股票能夠以配售價格範圍上限定價,印證市場需求甚殷,然後又有3年的安全期,而且前後兩次配售,作價升了大約47%,即是3年期年化回報率13.7%。以過千億港元計的項目而言,這個表現好到不得了。今次新聞變相提醒大家路遙知馬力,騰訊股王之名當之無愧,有機會可以趁低加注。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概述了在世界主要經濟體實現統一公司稅率的主張,在經過川普的單邊主義時代後,此舉旨在恢復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和對美國盟國的公信力。這稅務建議,標志著美國重返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牽頭與約140個國家進行的長達數年的談判,以就最低征稅問題達成全球協議,及開展數字稅收的潛在協議。這對美國巨企及美國經濟百利而無一害。


2021至今的投資組合回報+3.4%(同期恒指回報:+5.3%, 標普回報:+10.6%, A股回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