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擁抱樂觀,接受現實

高利率的確終於要衝擊不少公司的營運,大大提高企業再融資的難度及成本。偏偏美國官方經濟數據仍然強勁,息口見頂回落的時機一拖再拖,這種環境下,股市整體應該會偏弱一段較長時間。

筆者一向是樂觀派,認為衰退是好公司強化營運的契機,由於組合表現差劣,已選擇改變策略,收窄持倉範圍,以及提升現金比重。宏觀預期暫時不易改變,捱打空間又所剩無幾,即使相信經濟及股市有周期,亦無謂在下行初期強行和大市對抗,所以只會死守最好的核心選擇,再以短線操作保持市場感。將來當大市轉好,會較為容易察覺,到時都較不介意去追。


股份選擇方面,價值股及科技股相對上算較好。風險是在市場底部轉保守,尤其是加息期理應近尾聲,明年美國又大選。拯救股市效果可快可慢,跌得太快而一般投資者未有管理好風險,可以火燒連營需要急救,可是只要是有秩序向下,殺傷力就未必太大。中港股市便是最好例子,假如恒指由三萬點以上的高位,整個過程拉長到兩三年,仍然是重傷,不過就可以承受,對整體經濟以至一般人生活的影響相對有限。


港股大勢已經被去,巿民還是好好過日子,政府亦無意去救,更何況亦未必救得到。什麼股市升刺激消費好過直接派錢的言論根本多餘,唔買中港股票的百姓只會繼續唔買,買咗的話,現水平升五成都未見家鄉。經過多年牛市,美股好友實力雄厚,短期基本面有變,沿途力抗之下也只是有秩序向下調整。企業面對再融資煩惱,一樣未見有任何政策轉向的動靜。除非走勢變得失去秩序,我們不宜高估政府對資產市場的關注,不論東西方社會,都愈來愈左膠。作為股票投資者,還是應該腳踏實地,以個別公司自身質素為本,博少數股票跑得出,好過博救市令大市全面向上。


讀後感: 

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

習近平只是擔當了上海總書記七個月,但過了16年後,仍然要特別出版一本書記錄他的「事跡」,很明顯的是為了歌功頌德,把他的事蹟「神化」!要小心!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情緒調查與真實數據

群眾情緒調查普遍並不可靠。原因是調查向人們發問,然後假設其回答是準確及/或誠實;事實卻往往相反,因受訪者普遍不願說「不知道」。

情緒調查顯示人們的感知常與數據不符。例如美國通脹數字回落,但六成受訪者認為通脹「仍在上升」。

基金經理Barry Ritholtz經深入研究,透過哈佛大學Nieman媒體實驗室,取得一些數據,解釋這個現象。他提到,2010年代開始,媒體於網上的競爭愈趨激烈,「標題黨」吸引點擊成為主要導向。標題中強烈(負面)情感的語言大增:表達「厭惡」的詞語增加29%,「悲傷」則增54%;「憤怒」增104%;最大增長來自「恐懼」,大升150%。相反,表達「喜悅」或「中立」的詞語,則分別下降14%和30%。

此外,媒體選擇的主題、焦點,也可能令讀者對世界的理解偏離現實。以美國的死因為例,據Our World in Data數值,最可能致死的是心臟疾病(30.2%)、癌症(29.5%)、車禍或跌倒(7.6%)等。敬陪末座的是自殺(1.8%)、謀殺(0.9%)和恐襲(0.01%)。媒體報道則剛好倒轉:最不可能致命的事,得到最多報道,恐襲、謀殺和自殺佔最大篇幅;心臟病則最少。

Ritholtz指,他懷疑當負面標題、極度不成比例的報道結合,容易導致情緒調查結果與經濟環境,甚至現實世界不符。各地確實存在真正的問題;但我們想像的世界,與實況大相徑庭。這會構成不良影響,包括我們的投資。所以要不時留意自己吸收的內容,是否使我們感到不快,且愈發與現實脫節。

新聞鏈接: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196004/%E9%BB%83%E5%9C%8B%E8%8B%B1%E5%B0%88%E6%AC%84%E4%B8%A8%E6%84%8F%E8%A6%8B%E8%AA%BF%E6%9F%A5%E4%B8%A6%E4%B8%8D%E5%8F%AF%E9%9D%A0.shtml?fbclid=IwAR2961YMQ22ctQlarkXFpxM0Oi_YZrkMN6uKzsVoI66ZguZ2ZHGfQrwZF_s

新聞來源: 橙新聞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巿場的聲音(23-10-2023)

 巿場的聲音(23-10-2023)

匯率: 日元一年間由121升至151-->135-->142-->149兌1美元,歐元由0.82升至1.05-->-->0.89-->0.94兌1美元,人民幣由6.34升至7.33-->6.96---->7.30兌換1美元。澳元由1.31升至1.62 -->1.50-->1.58, 英鎊由0.71升至-->0.95-->0.79-->0.82兌1美元。BITCOIN由48199元一直下跌至13000-->241203, ETHE由4644元一直下跌至883-->1680。

債券: 二年美國國債由2.26%一直升至5.08-->3.56-->5.10%, 十年美元國債由2.31%一直升至4.34-->3.26-->4.88%, 三十年美元國債由2.41%一直升至-->5.02%, 十年英國國債由1.53%一直升至4.63-->3.81-->4.79%, 十年日本國債由0.16%一直升至0.55-->0.87%, 十年澳洲國債由2.76%一直升至4.23-->3.39-->4.74%

股巿: S&P由4818一直下跌至3492-->4607-->4235, 上證由3723一直下跌至2863-->3418-->2939, 恒指由31000一直下跌至14597-->22700-->17172。

能源: 油價由97.48元升至123.68元, 最近又輾轉跌回72.56-->87.11, 天然氣由6升至9.9, 最近又輾轉跌回2.5-->3.29。

農作物: WHEAT由980元升至1284元, 最近又輾轉跌回594, CORN由730元升至827元, 最近又輾轉跌回493, RICE由16.0元一直上升至18.3-->15.96-->16.46元,糖價由19元一直偏弱後反彈至17.2-->27.34元。

貴金屬: 金價一年間由1900跌回1618-->2015-->1989,銀價創新高,由24.5元一直跌至17.4-->23.25元, 銅價由4.6一直跌至3.14-->3.89-->3.58元。

巿場方向:恒指30天在18045-->17172, 標普30天由4356-->4241。英國通脹10.4-->6.7%,利率4.25-->5.25%。美國4.98-->4.93-->2.97-->3.67%, LT3.28%,失業率3.5-->3.4-->3.8%,利率4.83-->5.08 -->5.25%。

波動比例: 恒指成份股11/80在5天內有升幅, 18/80在20天內有升幅, 13/80在120天內有升幅.

港股依然行慢熊,較近期的救市措施預期,是國家隊可能擴大規模入市。其實極之無謂,很大機會落空。
假如出到高達萬億元人民幣在二手市場出手,只不過是提供較好深度及價錢讓一些原有投資者撤退,他們套現之後,預計永不回頭,徒令國有資金流失,上市公司半點好處也沒有,基本因素還是一模一樣。
以中國近年行事作風,不會如此藥石亂投,應該還是順其自然由得股市慢慢尋底。只要看看中國GDP和股市表現毫不相關,就知股票投資者自視過高,可惜情感勒索多年來都是大失敗。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讀後感 - F.I.A.S.C.O: The inside story of a Wall Street Trader

本書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記錄了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是怎樣把一個耶魯法學院的高才生,培養成了一名商場上的「射擊手」。這些「射擊手」,坐著飛機頭等艙,出入豪華酒店,與世界各國的大公司交易著由世界頂級數學家`物理學家設計出來的金融產品。無數自以為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和企業職業經理們,在只理解了華爾街出產的金融產品的一些皮毛後,就將幾十億美金送進了摩根士丹利的口袋。

在華爾街,如果有人說你是個好人,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是個笨蛋。對於大多數金融產品,買賣雙方的盈虧之和等於零,也就是說一方的利潤就是另一方的損失。本書作者所在的部門平均每人每年為公司賺飛500萬美元。書中提到的許多美國著名公司都是這些利潤背後的犧牲品。

中國的金融市場曾快速地與國際金融接軌,近年也快速地在脫軌。讀書時期對金融學的零和遊戲根本看不上眼,但我們大家又逃不過金融產品,所以我們仍應該提高對金融產品的風險認識,防止「專家們」利用我們對金融產品的無知來收「學費」。

昨天說過中央托巿的絕心很大。但如果決心很大,也做了很多功夫,但仍未能成功,那麼可能是方法不對,也可能是時不與我,需要檢討一下自己的根本原則是否和巿場背道而馳。

總是抱有不切實際的預期,註定一生痛苦。


充分認清客觀條件的限制,充分認識自身能力的限制,謹小慎微地在限制範圍內活動,這是賺錢的訣竅。這個訣竅,與其說是“ 謙卑”,不如說是“有剋制的貪婪”。謹小慎微地留在我們的“能力圈”之中。,我們的“ 能力圈”是一個非常小的圓圈。

中國人的問題是賭性太重,特別迷信運氣。迷信運氣的人很無知。不能信運氣,要信概率。

另,節錄英SIR的專欄文章如下:

港股反彈完再跌過,根本不應該感意外。內地面對的困局太大,急救的話,必然需要天文數字,所以大部分政策消息,都難以真正挽回人心,頂多成為挾淡倉的火藥引。隨着港股彈散走勢的經驗累積,大家都知道升市唯一動力是挾淡倉,又快又勁又如何,始終都會跌過。唯一致勝之道,似乎是守株待兔,挾高之後才沽空,又或者低位買博反彈,可是無論造好造淡,都要求相當精準的時機,獲利空間亦不大。而恒指作為港股門面,長期表現太差,居然重返九七年水平,實在欠缺說服力吸引人去長線投資。除非自命不凡兼且賭癮極深,否則遠離港股,是最正路的做法。由於長息高企,單靠盈利穩定並不足夠,一定要有增長空間,而且最好成交活躍兼且肯派息,降低持貨者的風險,能夠符合上述條件談何容易。

市場擔心以巴衝突升級,推高油價,加上個別公司業績觸發上周五美股板塊輪動,科技股成為套現對象。美國大型科技股長期形象健康,令人有信心假以時日「升得番」,支持力會比較強。重點始終是審視本身的信念,長息高企已成定局,企業必然要有增長概念,才可以克服估值損耗,而市場亦不傾向太過冒險,對於發夢股興趣不大。所以巨型科技股違反傳統觀念,在目前環境反而受到追捧。單日走勢逆轉,純粹藉消息調整,沒有必要動搖。其實組合配置加入大型銀行股及石油股互補,就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的煩惱,不需要隨波逐流。
近一兩年香港部分投資者中了東升西「降」,長期以為美股就快死,港股即將翻生。客觀一點,不用太複雜,只要從形象出發,美股「升得番」對比港股「會跌過」,就知道包拗頸相當無謂。物極必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兩者形象上的分野,是源於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的高低,是合理賽果,長途賽根本無得呃,絕對不是投資者偏見所做成。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中央托巿」的「回購指數」

中央托巿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指數托上去有難度,就推另一些指數來監察大家有否跟從聖旨,手法和早幾年的「房住不炒」下的「三條紅線」差無幾,總之為求達到手段,又怕大家隨意演譯,就開設一些大家都明白的SUB KPI來追蹤「托巿」這個主要KPI的成效。根據上交所、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此前的安排,上證回購指數、中證回購指數、中證回購價值策略指數、中證回購質量策略指數等4條回購指數將於2023年10月17日正式發佈。

1:「做得正確或是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卻並不足夠。你必須比他人更正確...意味你的想法要與別不同。」- 橡樹資本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

Ritholtz認為,即使能預知未來1年的GDP、非農就業數據,也未必有助交易。他以Jane Street Trading為例: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他們準確算出所有州份的選舉結果,比主要電視頻道,更要早好幾分鐘。他們趕在別人之前交易,沽空期貨一夜暴賺3億美元。然而,當市場充分思考選舉結果,預測之後的減稅、和刺激政策,走勢快速逆轉,他們也瞬間由大勝變大敗,虧損為該公司史上最大。

霍華·馬克斯強調第二層思考,不只停留於顯而易見的第一層思考。僅僅弄清發生了甚麼並不足夠;市場像是滿佈鏡子的大廳,每一新訊息,都會引發連串難以預測的反射性、行動和反應。為此作好準備,才有望獲取財富。

2:「要對未來作出更好、更明智的決策,我們建議人們『擁有强烈的觀點,而不盲目堅持』(strong opinions, which are weakly held)。」- 帕羅奧圖未來研究所Bob Johansen

Ritholtz解釋,投資是概率的遊戲,我們必須在不完美訊息下,對未知的未來作決策。因此,無論對經濟、市場、投資組合有何觀點,都得在累積證據表明其為錯誤時,果斷放棄。「强觀點,弱堅持」,意味有能力快速止損、必要時改變原觀點,並永不執著於單一持倉。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戰事連連 : 以巴戰爭聯想

俄烏戰事没完没了,中美一場没有硝煙的對峙僵持不下,那邊廂非洲蘇丹、尼日爾、俄塞俄比亞的內戰更接近種族滅絶。人性的醜陋與兇殘並没有日漸磨滅,世界的和平好像比移民火星更遙不可及。大國的角力,小國的求存;政治的鬥爭,人民的逃亡;一片的混沌,深奧的簡潔。

其一,系統狀態對初始條件敏感; 其二,系統具有反饋機制。

個人感覺這周期的初始條件是美國在2003年伊拉克出兵失利,20年過去,檢討結果是失敗的無理據的,反美的聲音變得越來越有理據,美國在美元霸權底下在偶像伯南克的領導下竟然可以安然渡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變得更強,反美的力量據理力爭,造成越發明顯的大國衝突。特朗普以純商業角度權衡利益下選擇在中東退兵,企圖操控聯儲局把美國這盤數經營得更好。以為拜登是一個弱角色,豈料在大局已定下勢成騎虎,他竟變得更特朗普,更功利,充份發揮好美元霸權的優勢。這個反饋機制在大變局難以在平靜中發生,接二連三的戰爭或許會迫使美國再次宣佈出地面軍隊下而啟動。

美國就業數據強勁,美股先跌後升,表面上薪酬增長放緩有幫助,可是上周五下半場債券反彈後輾轉回落,股票卻見頂到尾。這種股債表現分途的現象,反映投資者口味上的轉變,估計會愈來愈明顯,債市應該會持續受壓,卻未必再拖累股市整體表現。

今次債市暴跌,並非經濟數據主導,而是市場重新思考美國國債風險溢價的水平。西方教育洗腦無孔不入,在經濟學課堂上,美國國債孳息率一向被定義為無風險利率,暗示極之安全。近期市場正正反映這個宗教受到質疑,債券短期價格固然波動,被迫套現隨時輸死;即使長揸,十年八載之後,是否可以收回本金,也不是百分百肯定。最重要是一年只有大約5厘回報,感覺不差,其實不夠買驚風散。支持美債的最大信念,是一旦出事全世界攬炒而已,根本建基在浮沙之上。

美債跌勢失控,市場信心就愈低,似乎正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傳統想法有危就有機,聯儲局隻手可以遮天,情況太差,屆時便會出手營救。可是美國長債賣點從來都只是低風險,萬一這個認知逆轉,未必可以回頭。所以現時投資第一戒條,應該是秤低所有長期債券,食少多覺瞓,寧願簡單做定期,到期後再投資的風險到時再算。買長債以為鎖定長期回報,恐怕只會引來他日連場噩夢。

孳息率上升已成定局,當然會對股票估值有影響,今次美股出奇堅韌,甚至開始和美債走勢脫鈎,主要是多得幾隻科技巨企力挽狂瀾。與債券不同,股票的賣點是高回報,既然買債券已經由低風險逐漸變成高風險,同樣高風險的股票,反而因為潛在回報夠高,依然可以有足夠吸引力,而且控制風險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縮減注碼。現時最正路的資產配置,是把大部分放在短期債券或定存,另外小部分買股票去博。並非所有股票都仍然有吸引力,重點一定要提供增長,否則便無法克服孳息率上升對估值的損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香港收租股,租金收入前景向淡,任何反彈都是趁機認輸斬纜的機會。

市場主力巨型科技股,固然是人工智能提供長遠願景,加上交投極其暢旺,隨時可以撤退,所以成為全世界的鐵膽,縱使人多擠迫,情況看來只會持續,基本面上的確有盈利增長空間。反正也是打九零一,股票組合用注碼控制風險,不妨博目前特殊狀況下,可以引發一個細範圍的股市泡沫。

巨型科技股之外,銀行股會是另一個有趣的類別。債券變得高風險之後,意味以往借貸過程去中介化的趨勢終於逆轉,有錢人寧願擺定存,總好過亂買債券。而銀行評估風險的能力,以及分散客戶的做法,價值都得以提升;加上借貸風險溢價普遍向上,存戶又認命接受合理的存款利率,息差頗大機會改善,只要不是以往太過依賴銷售金融產品的銀行,相信也會跑贏大市。

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讀後感 - Deep Simplicity

雖說是一本科普書,但讀起來相當有難度,細味下有不少收穫。

1. 儘管有現代科技的幫助,我們的生活仍必須提防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氣象預測既是科學也是藝術; 地震與火山爆發隨機發生,難以預料; 股市震蕩也沒有固定的模式。

2. 每一代中,總有些青蛙的舌頭比較黏,有些蒼蠅的身體比較滑溜,因此這一點一滴地代代傳遞下去,青蛙舌頭更黏且蒼蠅身體更滑溜的趨勢將持續發展。 這種青蛙更會捉蒼蠅(不論用什麼方法),蒼蠅也更擅於脫逃的狀況,永無止境。 雙方都必須拚命往前跑,才能停在原地。

3. 結合了混沌與複雜,宇宙成為極有秩序的地方,正適合像我們這樣的生命形態存在。  然而,宇宙並非是為人類利益而設計的,因為我們就是宇宙本身面貌的一部分。我們作為宇宙本身面貌的一部分,正在試圖了解我們整個的宇宙。

4. 書中提及的混沌系統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認知複雜世界的新工具。 作者在序言中說到,一個混沌系統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系統狀態對初始條件敏感; 其二,系統具有反饋機制。 總體來說,《深奧的簡潔》是一本不錯的讀物,向讀者揭示了一些複雜現象背後共有的簡單邏輯。

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巿場的聲音(3-10-2023)

匯率: 日元一年間由121升至151-->135-->142-->149兌1美元,歐元由0.93升至1.05-->-->0.89-->0.91-->1.05兌1美元,人民幣由6.34升至7.33-->6.96-->7.13-->7.18-->7.30兌換1美元。澳元由1.31升至1.62 -->1.50-->1.52-->1.57, 英鎊由0.76升至-->0.95-->0.80-->0.79-->0.83兌1美元。BITCOIN由48199元一直下跌至15504-->30159-->29145-->27536, ETHE由3579元一直下跌至883-->1844-->1910-->1833-->1666。

債券: 二年美國國債由2.26%一直升至5.08-->3.99-->4.59-->4.90-->5.11%, 十年美元國債由2.31%一直升至4.34-->3.79-->4.17-->4.68%, 三十年美元國債由2.41%一直升至4.43-->3.94-->4.28-->4.79%, 十年英國國債由1.53%一直升至4.63-->3.81-->4.29-->4.50-->4.46%, 十年日本國債由0.16%一直升至0.55-->0.39-->0.63-->0.76%, 十年澳洲國債由2.76%一直升至4.23-->3.39-->3.96-->4.15-->4.58%

股巿: S&P由4637一直下跌至3492-->4124-->4270-->4501-->4288, 上證由3600一直下跌至2863-->3272-->3209-->3289-->3110, 恒指由28000一直下跌至14836-->19627-->19413-->19597-->17261。

能源: 油價由97.48元升至123.68元, 最近又輾轉跌回72.56-->81.8-->89.75, 天然氣由6升至9.9, 最近又輾轉跌回2.5-->2.56-->2.83。

農作物: WHEAT由980元升至1284元, 最近又輾轉跌回635-->615-->660-->633-->563, CORN由730元升至827元, 最近又輾轉跌回583-->607-->510-->495-->485, RICE由16.0元一直上升至18.0-->18.3-->15.96-->15.91元,糖價由19元一直偏弱後反彈至17.2-->24.5-->24.0-->26.35元。

貴金屬: 金價一年間由1900跌回1618-->2015-->1957-->1970-->1838,銀價創新高,由24.5元一直跌至17.4-->24.13-->23.54-->23.62-->21.03元, 銅價由4.6一直跌至3.14-->3.73-->3.75-->3.89-->3.61元。

巿場方向:恒指30天在18944-->17265, 標普30天由4519-->4288。英國通脹10.4-->10.1-->8.7 -->7.9-->6.7%,利率4.25-->4.5-->5.25%--。美國4.98-->4.93-->2.97-->3.67%, LT3.28%,失業率3.5-->3.4-->3.7-->3.6-->3.8%,利率4.83-->5.08 -->5.33%--。

波動比例: 恒指成份股16/80在5天內有升幅, 16/80在20天內有升幅, 13/80在120天內有升幅.

港股陰乾急反彈的走勢特色逐漸成為常態。恒指回升的唯一動力只是挾淡倉,所以升勢通常維持不到3個交易日,就會回復慢慢跌。唔想追貨,造淡又怕繼續挾,䄂手旁觀最正路,人同此心成交更低。不聞不問,一味死守退休三寶就算,依然很可能是最簡單而又有效應對港股的策略。如果認定港股繼續是爛泥,想把握機會造淡,挑選個別板塊會比較合適,科網股巨頭表面估值太低,萬一再挾,仍然可以有頗多空間。相對之下,本地地產股似乎正在炒撤辣預期最值得攻擊,政府保守,傾向維護首次置業者;其次是即使成事,措施亦只是長遠有利,短期幫助極之有限。地產股的核心價值,在資金流轉速度變慢兼且收租前景都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基本走勢呈現向下。
美股方面,短線下跌動力終於減弱,可是債券仍未脫險,不能輕言會回復長期慢牛的走勢。板塊輪動依然是主題,科技股周五在通脹數據後好轉,輪到石油股及銀行股回落。暫時很難判斷市場對於宏觀經濟走向預期的最後定案,似乎較大機會是通脹接近見頂,但高息會維持較長時間終於引致衰退,而油價強勢不外乎供應問題,不能套用在其他商品之上。如此這般的話,就會以科技股表現最好,尤其是今次加上了人工智能概念。
維持一個平衡組合,同時包含科技、石油及銀行三大類別會比較好,以免過度敏感。其實只是最新一組數據觸發這一輪強弱互易,隨時又逆轉,不過就不妨跟風,將主力重新稍為側重於科技股之上,始終長遠潛力較佳,債息上升引起的拋售亦應該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