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爾街,如果有人說你是個好人,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是個笨蛋。對於大多數金融產品,買賣雙方的盈虧之和等於零,也就是說一方的利潤就是另一方的損失。本書作者所在的部門平均每人每年為公司賺飛500萬美元。書中提到的許多美國著名公司都是這些利潤背後的犧牲品。
中國的金融市場曾快速地與國際金融接軌,近年也快速地在脫軌。讀書時期對金融學的零和遊戲根本看不上眼,但我們大家又逃不過金融產品,所以我們仍應該提高對金融產品的風險認識,防止「專家們」利用我們對金融產品的無知來收「學費」。
昨天說過中央托巿的絕心很大。但如果決心很大,也做了很多功夫,但仍未能成功,那麼可能是方法不對,也可能是時不與我,需要檢討一下自己的根本原則是否和巿場背道而馳。
總是抱有不切實際的預期,註定一生痛苦。
充分認清客觀條件的限制,充分認識自身能力的限制,謹小慎微地在限制範圍內活動,這是賺錢的訣竅。這個訣竅,與其說是“ 謙卑”,不如說是“有剋制的貪婪”。謹小慎微地留在我們的“能力圈”之中。,我們的“ 能力圈”是一個非常小的圓圈。
中國人的問題是賭性太重,特別迷信運氣。迷信運氣的人很無知。不能信運氣,要信概率。
另,節錄英SIR的專欄文章如下:
港股反彈完再跌過,根本不應該感意外。內地面對的困局太大,急救的話,必然需要天文數字,所以大部分政策消息,都難以真正挽回人心,頂多成為挾淡倉的火藥引。隨着港股彈散走勢的經驗累積,大家都知道升市唯一動力是挾淡倉,又快又勁又如何,始終都會跌過。唯一致勝之道,似乎是守株待兔,挾高之後才沽空,又或者低位買博反彈,可是無論造好造淡,都要求相當精準的時機,獲利空間亦不大。而恒指作為港股門面,長期表現太差,居然重返九七年水平,實在欠缺說服力吸引人去長線投資。除非自命不凡兼且賭癮極深,否則遠離港股,是最正路的做法。由於長息高企,單靠盈利穩定並不足夠,一定要有增長空間,而且最好成交活躍兼且肯派息,降低持貨者的風險,能夠符合上述條件談何容易。
市場擔心以巴衝突升級,推高油價,加上個別公司業績觸發上周五美股板塊輪動,科技股成為套現對象。美國大型科技股長期形象健康,令人有信心假以時日「升得番」,支持力會比較強。重點始終是審視本身的信念,長息高企已成定局,企業必然要有增長概念,才可以克服估值損耗,而市場亦不傾向太過冒險,對於發夢股興趣不大。所以巨型科技股違反傳統觀念,在目前環境反而受到追捧。單日走勢逆轉,純粹藉消息調整,沒有必要動搖。其實組合配置加入大型銀行股及石油股互補,就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的煩惱,不需要隨波逐流。
近一兩年香港部分投資者中了東升西「降」,長期以為美股就快死,港股即將翻生。客觀一點,不用太複雜,只要從形象出發,美股「升得番」對比港股「會跌過」,就知道包拗頸相當無謂。物極必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兩者形象上的分野,是源於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的高低,是合理賽果,長途賽根本無得呃,絕對不是投資者偏見所做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