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事没完没了,中美一場没有硝煙的對峙僵持不下,那邊廂非洲蘇丹、尼日爾、俄塞俄比亞的內戰更接近種族滅絶。人性的醜陋與兇殘並没有日漸磨滅,世界的和平好像比移民火星更遙不可及。大國的角力,小國的求存;政治的鬥爭,人民的逃亡;一片的混沌,深奧的簡潔。
其一,系統狀態對初始條件敏感; 其二,系統具有反饋機制。
個人感覺這周期的初始條件是美國在2003年伊拉克出兵失利,20年過去,檢討結果是失敗的無理據的,反美的聲音變得越來越有理據,美國在美元霸權底下在偶像伯南克的領導下竟然可以安然渡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變得更強,反美的力量據理力爭,造成越發明顯的大國衝突。特朗普以純商業角度權衡利益下選擇在中東退兵,企圖操控聯儲局把美國這盤數經營得更好。以為拜登是一個弱角色,豈料在大局已定下勢成騎虎,他竟變得更特朗普,更功利,充份發揮好美元霸權的優勢。這個反饋機制在大變局難以在平靜中發生,接二連三的戰爭或許會迫使美國再次宣佈出地面軍隊下而啟動。
美國就業數據強勁,美股先跌後升,表面上薪酬增長放緩有幫助,可是上周五下半場債券反彈後輾轉回落,股票卻見頂到尾。這種股債表現分途的現象,反映投資者口味上的轉變,估計會愈來愈明顯,債市應該會持續受壓,卻未必再拖累股市整體表現。
今次債市暴跌,並非經濟數據主導,而是市場重新思考美國國債風險溢價的水平。西方教育洗腦無孔不入,在經濟學課堂上,美國國債孳息率一向被定義為無風險利率,暗示極之安全。近期市場正正反映這個宗教受到質疑,債券短期價格固然波動,被迫套現隨時輸死;即使長揸,十年八載之後,是否可以收回本金,也不是百分百肯定。最重要是一年只有大約5厘回報,感覺不差,其實不夠買驚風散。支持美債的最大信念,是一旦出事全世界攬炒而已,根本建基在浮沙之上。
美債跌勢失控,市場信心就愈低,似乎正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傳統想法有危就有機,聯儲局隻手可以遮天,情況太差,屆時便會出手營救。可是美國長債賣點從來都只是低風險,萬一這個認知逆轉,未必可以回頭。所以現時投資第一戒條,應該是秤低所有長期債券,食少多覺瞓,寧願簡單做定期,到期後再投資的風險到時再算。買長債以為鎖定長期回報,恐怕只會引來他日連場噩夢。
孳息率上升已成定局,當然會對股票估值有影響,今次美股出奇堅韌,甚至開始和美債走勢脫鈎,主要是多得幾隻科技巨企力挽狂瀾。與債券不同,股票的賣點是高回報,既然買債券已經由低風險逐漸變成高風險,同樣高風險的股票,反而因為潛在回報夠高,依然可以有足夠吸引力,而且控制風險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縮減注碼。現時最正路的資產配置,是把大部分放在短期債券或定存,另外小部分買股票去博。並非所有股票都仍然有吸引力,重點一定要提供增長,否則便無法克服孳息率上升對估值的損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香港收租股,租金收入前景向淡,任何反彈都是趁機認輸斬纜的機會。
市場主力巨型科技股,固然是人工智能提供長遠願景,加上交投極其暢旺,隨時可以撤退,所以成為全世界的鐵膽,縱使人多擠迫,情況看來只會持續,基本面上的確有盈利增長空間。反正也是打九零一,股票組合用注碼控制風險,不妨博目前特殊狀況下,可以引發一個細範圍的股市泡沫。
巨型科技股之外,銀行股會是另一個有趣的類別。債券變得高風險之後,意味以往借貸過程去中介化的趨勢終於逆轉,有錢人寧願擺定存,總好過亂買債券。而銀行評估風險的能力,以及分散客戶的做法,價值都得以提升;加上借貸風險溢價普遍向上,存戶又認命接受合理的存款利率,息差頗大機會改善,只要不是以往太過依賴銷售金融產品的銀行,相信也會跑贏大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