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情緒調查普遍並不可靠。原因是調查向人們發問,然後假設其回答是準確及/或誠實;事實卻往往相反,因受訪者普遍不願說「不知道」。
情緒調查顯示人們的感知常與數據不符。例如美國通脹數字回落,但六成受訪者認為通脹「仍在上升」。
基金經理Barry Ritholtz經深入研究,透過哈佛大學Nieman媒體實驗室,取得一些數據,解釋這個現象。他提到,2010年代開始,媒體於網上的競爭愈趨激烈,「標題黨」吸引點擊成為主要導向。標題中強烈(負面)情感的語言大增:表達「厭惡」的詞語增加29%,「悲傷」則增54%;「憤怒」增104%;最大增長來自「恐懼」,大升150%。相反,表達「喜悅」或「中立」的詞語,則分別下降14%和30%。
此外,媒體選擇的主題、焦點,也可能令讀者對世界的理解偏離現實。以美國的死因為例,據Our World in Data數值,最可能致死的是心臟疾病(30.2%)、癌症(29.5%)、車禍或跌倒(7.6%)等。敬陪末座的是自殺(1.8%)、謀殺(0.9%)和恐襲(0.01%)。媒體報道則剛好倒轉:最不可能致命的事,得到最多報道,恐襲、謀殺和自殺佔最大篇幅;心臟病則最少。
Ritholtz指,他懷疑當負面標題、極度不成比例的報道結合,容易導致情緒調查結果與經濟環境,甚至現實世界不符。各地確實存在真正的問題;但我們想像的世界,與實況大相徑庭。這會構成不良影響,包括我們的投資。所以要不時留意自己吸收的內容,是否使我們感到不快,且愈發與現實脫節。
新聞鏈接: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196004/%E9%BB%83%E5%9C%8B%E8%8B%B1%E5%B0%88%E6%AC%84%E4%B8%A8%E6%84%8F%E8%A6%8B%E8%AA%BF%E6%9F%A5%E4%B8%A6%E4%B8%8D%E5%8F%AF%E9%9D%A0.shtml?fbclid=IwAR2961YMQ22ctQlarkXFpxM0Oi_YZrkMN6uKzsVoI66ZguZ2ZHGfQrwZF_s
新聞來源: 橙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