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寫有關「零」的書,中譯本取名《零的歷史》,譯自原書副題A Natural History of Zero,但正標題是The Nothing That Is,可能太難譯了,沒有譯出來,是指「有的無」(存在着的無),還是「無的有」(無的存在)?
先不說書名,此書確是奇書,探討了數字「0」的起源和發展,兼及其哲學。中國古代歷史上沒有「0」的概念,「算盤」上也沒有「0」算珠(只以空擋作代表)。「0」也不是來自西方,古希臘的幾何學沒有「0」。即使阿拉伯數字﹕123456789,最初也只有這麼九個,沒有「0」。那麼「0」是誰創造?一般認為,印度人創造「0」,阿拉伯人則將之廣為傳播。不過卡普蘭卻認為發明者,是距今約五千年前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可惜蘇美爾文化早已湮沒,現今只知「0」在古希臘遭到嘲弄,在古印度則過得安逸。
古希臘人懼怕「0」,因為「0」與其他數字大不相同。任何數字加上另一個,會變成新數字。1加1是2,2加2是4。但是0加0卻等於0,這違反了阿基米德公設的數學運算原則,0拒絕變大,也拒絕讓其他數字變大。2加0還是等於2,而減法運算也如是,2減0還是2。這種詭異性對數學產生威脅,「0」不但破壞數的加法及減法運算,也破壞數的乘法及除法,因為任何數與「0」乘除一概變成「0」(若把「0」當做被除數)。「0」的詭異性,令西方一度視之為魔鬼數字,加以禁用。「0」與西方哲學的基本信念相衝突,因為「0」包含着西方人害怕兩個危險概念:空無和無限。西方的魔鬼叫「撒旦」 (Satan)」,其字面意義正是「空無」。但在古印度「空無」卻佔有重要地位,《吠陀經》警句:「在最早期的諸神時代,存在由不存在而生。」《維摩詰經.不思議品》則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用來比喻兩個大小極端,可以無窮小也可無限大,總之是包容萬物、相容相生。
「0」究竟是什麼?書名The Nothing That Is,筆者認為可譯為「真空妙有」,此說是佛家還是道家,頗有爭論,其實兩者都有,是東晉時道生開始用老莊思想闡釋佛學。佛家講空,道家講無,空不等於無,但都是從不同角度詮釋「0」,以「空」來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以「無」來講無始無終,有生於無。且「妙有」之「妙」,先見於易學的「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再見諸老子的「常無欲以觀其妙」。當然,佛家的「空」,義理甚深,很難用語言文字表達,所謂「即空即用,即有即空」,也是妙說。" -岑逸飛
零確是奧秘,什有宗教哲學味道;相比之下,「2」就顯得更具人性和科學化:
2個人,比1個人好,1個人不太好,買不起樓,2個人可以互相幫補,應不致太蝕底。
2個人,凡事可以有商量,待人接物簡易真誠,不多作猜度計算,不會整天怨天怨地,應挺享受生活。
2個人,1個人+1個人是也,凡事有正必有負,有正便有邪,有美便有醜,2個人讓我們更容易在這個充滿對比的世界中找到平衡點。
2個人,生4個;4個人,生8個......萬事萬物繁盛的起始點在2個人。
2個人,在一起,可以手挽手去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愛2個人在一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