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沒有東西比飢餓更加令人專注

一個成功的「國際都會」要有效率地運作,需要一系列高質素的配套服務;這包括一個高效、快捷的醫療體系和一套優良的教育制度,為經濟增長提供所需人才。我們認為現時香港的醫療和教育系統都已經不敷應用,我們應該增加公共和私人的醫療設施,培訓更多本地醫生以及招聘海外合資格醫生,亦應該加強培訓商業人才以及增建國際學校,以應付日益殷切的需求。

香港必須建立與內地企業的網絡,並吸引他們來香港設立公司。過去數十年我們已擁有與內地企業相當全面的聯繫,在這個基礎上快速增長的空間不大。但我們不應忘記,內地仍有很多企業不了解香港作為服務業中心的能耐,這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潛力。當這些企業在香港建立業務,亦會同時引進內地相關的網絡與知識,深化兩地經濟融合。隨著世界經濟重心西向東移,與內地的緊密聯繫將會成為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一大賣點。

本地大學應招收更多內地學生,有需要時更應給予他們永久居民身份以作誘因。他們在內地的經驗和網絡對本地人才發展帶來一大助力,同時也能舒緩香港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

我們現在將評估一下我們對香港黃金五年的期望到底是否現實。香港黃金五十相信,假如我們要充分發揮香港潛能,有五大元素是不可或缺的:
( 一)商機 —— 在黃金五年內我們不乏商機,投資推廣署的報告便是最佳佐證。

( 二)私人資金 —— 本地儲蓄和外來的投資都為香港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最近,香港剛剛成為世界上首三大的外地直接投資目的地,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 三)人才 —— 我們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是教育程度最高的一群,加上曾經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內地人才,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香港實在不缺「腦力」。

( 四)公共資金 —— 黃金五年帶來的商機加上借貸成本低廉,將會在未來數年帶來可觀的利得稅與地價收入。我們預料,即使我們著力推動公共投資,也未必要動用我們的財政儲備。要緊緊把握黃金五年的機遇,關鍵是香港需要大幅增加服務業相關的基礎建設。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系,現正經歷第二次高增長,因此我們需要更多醫院、學校、辦公室、購物中心、商業大廈、道路、酒店和旅遊景點配合旅客需求—— 任何新投資都可以輕易回本,獲取可觀回報。美國長時期的研究發現,投資在醫療體系對生產力的回報最少達18%,而投資在教育的回報則有2%至18%,而且這類公共投資肯定也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黃金五年只會使本地人才需求有增無減,相比持有美國國債的兩、三厘回報,香港實在沒有理由不增加在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投資。「如何為下一代投資1000億」將是我們另一個研究課題。

( 五)改變的意志 —— 黃金五年內唯一拖香港後腿的非在物質而在精神 —— 香港人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自強不息、奮發打拚精神。試回想九七年時,香港每年建造35000個私人單位,還有新醫院、新學校、新鐵路、新商業中心和新市鎮;對比今天,我們不停殺校、年均新落成私人單位只有10000個,更遑論其他大型建築。

本港著名經濟學者王于漸教授曾說:「沒有東西比飢餓更加令人專注。」他指的是五十年代韓戰時期,國際禁運切斷了香港的經濟命脈 —— 轉口港貿易,香港貿易額過了足足十年才完全復甦;這十年間,靈活多變的香港人靠輕工業成功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但時至今日,香港社會已接近全民就業,工資亦水漲船高,香港人不用再憂心溫飽,社會也隨之變得不思進取,如何讓我們每位香港市民重拾求變之心,將是香港黃金五十遇到的一大挑戰。

毋庸置疑,今天香港人的思想已經越來越保守。這個現象並非香港獨有,幾乎所有成熟的經濟體都在面對人口老化而活力消退的問題。不同的是,在全球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香港獨享第二次高增長期。只要我們好好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將改寫我們的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