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實在是一個可愛的地方,但其實連香港人也不完全明白她的可愛之處。香港到底有多好?一個客觀的指標是看看有多少人願意在這個城市長住或持有物業。數據顯示,無論是香港人、內地人以至外國人,似乎都對這城市情有獨鍾。
港人北上生活早就不是甚麼新鮮事。根據最近一次中國大陸人口普查,有23萬香港人長駐內地(即一年在內地居住最少3個月以上,不包括出差、旅遊等)。若他們果真打算以內地為家,他們應該會將在港物業放售或交回政府,這加起來足夠香港8年的單位供應。
然而,過往任何時候香港市場也沒有如此多的供應,這反映長駐內地的港人仍然選擇持有手上單位,保留他們回港生活的權利,沒有放棄香港作為他們的「根」。
北上的港人不願放棄香港為根,南下的內地人和外國人亦不相伯仲。中原地產的數據指出,內地人每年在港淨買入(即買入減賣出)約一萬個單位,這反映出中港兩地自由流動下內地人一定選擇香港。另外,本港2006年中期人口普查發現,持有外國國籍的香港居民也接近12萬(圖一)。
筆者認為,香港的吸引力除了來自經濟誘因,也源於我們的價值觀和精神。香港長久以來賴以成功的自由社會、司法制度和公民素質,均是香港吸引世界各地人士來港定居的重要因素。
近年不少評論指香港倚賴中國大陸「接濟」,例如沙氏期間香港也是倚靠自由行帶動走出衰退。筆者卻認為香港人不應再妄自菲薄——香港並不是靠別人接濟,相反,是在市場壁壘倒下以後,內地人選用香港質素、安全有保證的貨品和服務——香港再一次在自由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為經濟帶來盈餘。
非港「中國化」 實內地「香港化」
同樣道理,外界擔心香港隨着中港經濟融合而遭「中國化」,實屬杞人憂天。恰恰相反,香港素為中國的國際窗戶,開埠170年來一直對中國「輸出」普世價值和現代思想。
遠的不說,就舉兩個近期例子:內地最大流動電話商中國移動來港上市,籌得資金在內地開枝散葉、廣建網絡,才使中國大陸的通訊變得容易、普及,間接推動內地民間的溝通與意念(ideas)流動。
再者,內地市值最大的數間銀行也來港上市,盡管它們在內地有多大影響力,到來以後與所有在港的上市公司一樣,在資料披露、風險管理等方面仍是要跟從香港通行的國際標準。假如硬要談影響的話,看來說中國被「香港化」可能更貼近事實。
筆者長年從事研究分析工作,從來不會低估知識(knowledge)的力量。只要香港做好自己,在兩地自由相向流動的前提下,要影響內地價值文化並不困難。
管治文化滲內地 吸內企港上市
另一方面,香港(透過資本市場)將企業管治概念引進內地,使國內企業運作逐漸接近外國公司標準,自會引來更多希望拓展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商業世界內流動會帶來更多流動(flows beget flows),香港要超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絕非遙不可及。
港人不應該懼怕南來人士的數目,回歸以來,每日150個共50多萬單程證人士來港,盡管他們學歷普遍不高,也沒有動搖過香港的核心精神。現在欲來港定居的是十多萬各行各業的精英,我們更不用驚慌,因為他們亦將為我們香港帶來不少新機遇。
引用政府「輸入內地優才計劃」的研究結果,在這一波自1949年以來香港第一次接受的「優化移民潮」中,每一名來港定居的內地人能在港創造平均3.2份新工作。
以往不少人認為,香港不過是個大家埋頭苦幹、不理世事、只顧努力賺錢的小孤島,這想法未免太妄自菲薄——現在的香港不單只有人流物流資金流,更重要的是有價值和意念的流動。
棄門戶思維 發揚香港精神
港人必須明白,緊閉門戶絲毫無助於將香港精神發揚光大,潛移默化影響內地及世界;相反,我們更加應該讓兩地人才、資金自由流通,好讓內地企業和精英感受到香港賴以屹立經年不倒的價值系統。香港的精神面貌對內地的吸引力在近年內地狀元捨北大清華而取香港學府可見一斑。
此外,內地到港對比本港到內地旅客比例(圖二)從2000年的6%攀至2010年的28%,隨着中港進一步融合這比例將繼續上升,而將升至甚麼水平則取決於兩地的「滲透」有多容易。當中港兩地阻礙愈來愈少,這比例幾年後會屆50%,還是100%,抑或更大?
一國兩制阻機會南流 錯失14年
十四年前「一國兩制」沒有推動兩地市場融合(所謂「一國一市(場)」)使內地的機會無法南流,香港失去了14年的時光,現在不可一錯再錯,自由流動將成為中港未來經濟合作的重要議題。
過去香港在自由市場下與別的經濟競爭未逢敵手,現在面對南來的無限機遇,我們這一代要決定,香港——我們引以為傲的家——是否止步於此?還是重拾過往自強不息的奮發打拚精神、昂首闊步、邁步向前,由我們的80後接棒,寫下更光輝、更人性化的新一頁?
這是700萬香港人在黃金5年裏必須作出的關鍵抉擇。(系列之三)
(香港黃金五十社區研討會:www.hkgolden50.org)
撰文:林奮強 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
系列名:香港黃金50年系列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中國「香港化」 香江可越倫敦
我真的相信香港的好和可愛,亦真的情有獨鍾,真心希望中國「香港化」後,彼此都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發揮一個更積極的角色,當然,亦希望自己能在這個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一角。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